氧气地质历史

光合作用发生之前,地球大气中没有氧气[2]。35亿年前,原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3],但氧气氧化了裸露的金属氧化铁在海底沉积,形成條狀鐵層[1]大氧化事件开始5000万年后,大气层中才开始积累氧气[4][5]。由于此时植物还没有诞生,前寒武纪产氧速率较慢,浓度不到今天的10%。此时氧气浓度波动较大,19亿年前,大气层可能不存在氧气[6]。此时氧气浓度对生命影响较小。寒武纪以后多細胞生物大量繁殖,氧气浓度波动才会使生物大量灭绝[7]

地球大气层氧气的含量。红线和绿线分别代表上限和下限。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8.5-24.5亿年前):大气层中几乎没有氧气
第二阶段(24.5-18.5亿年前):氧气逐渐产生,但溶解于海洋中,与岩石进行氧化反应
第三阶段(18.5-8.5亿年前):氧气从海洋中释放出来,但被地表吸收,或转变成臭氧形成臭氧层
第四、第五阶段(8.5亿年前至今):氧气开始在大气层中积累[1]

氧气浓度上升,生命演化逐渐复杂,因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物质利用率更高[8][9][10]寒武纪以来,大气层氧气浓度在15%到35%之间波动[11]。氧气浓度于3亿年前石炭纪时达到峰值,此时大气氧含量约为35%。氧浓度高的大气使节肢动物体型庞大[10]。虽然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等活动对二氧化碳大气含量影响显著,但对于氧气的影响微乎其微[12]

生物影响

-4500 —
-4250 —
-4000 —
-3750 —
-3500 —
-3250 —
-3000 —
-2750 —
-2500 —
-2250 —
-2000 —
-1750 —
-1500 —
-1250 —
-1000 —
-750 —
-500 —
-250 —
0 —
百萬年
*冰河時期英语Timeline of glaciation

大氧化事件中,大气氧含量猛增,许多厌氧生物因此死亡[10]。氧气浓度变化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是阿瓦隆大爆发寒武纪大爆发可能的原因。氧气浓度也会影响动物体型大小和生物多样性[13]。数据显示,大氧化事件后不久,生物数量猛增100倍[13]。氧气浓度也会影响生物体型。石炭纪时期大气氧含量约为35%,节肢动物体型庞大,而石炭纪之后昆虫体型逐渐变小[10]

一种观点认为,氧浓度上升会加快生物进化的速率。最后一次雪球地球结束时,大气氧含量增加,开始出现多细胞生命。但是这种关联并不明显,理论也遭到质疑[10]。氧浓度较低时,生物尚未进化到可以固氮的阶段,可利用的含氮有机物较少,存在周期性的“氮危机”,海洋可能不适合生物生存[14][10]。氧气浓度上升只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之一[10]。氧浓度上升后,动物立即出现,并保存在化石记录中[10]。此外,类似于大气缺氧,海洋缺氮等不适于宏观生命生存的条件,在寒武纪早期和白垩纪晚期时常出现,但是对多细胞生物没有明显的影响[10]。这可能表明在寒武纪以前,海洋沉积物反映大气和地壳的化学组成的方式与现在不同,因为那时没有浮游生物进行物质循环[7][10]

富氧大气能更快的风化岩石,促进等元素的循环,对物种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起重要作用[2]

参考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