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

中國傳說時代君主

炎帝,姜姓[1]連山氏(烈山氏),魁隗氏,因善火耕而號神農氏[2],因以德王,故稱炎帝[3]赤帝,是中國古代漢族传说中上古時代的天下共主,年代早於黃帝,炎帝部落從少典氏及有蟜氏派生出來[2][4]

炎帝

炎帝的傳說與五德終始說圖讖相關。現今包括漢族、羌族京族苗族契丹等各民族皆以炎帝為先祖。學者許倬雲認為,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融合,後裔形成上古華夏族[來源請求]

記載

据傳世文獻,炎帝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左傳》,公元前541年,郯子訪問魯國時,舉出古代帝王,將炎帝列在黃帝之後,共工氏之前。以炎帝為火師,以火來作為官名[5]前486年趙鞅占卜時,卜師史墨稱炎帝為火師,姜姓為其後裔[6]。此記載中,炎帝為火師。

据《國語》所載黃帝與炎帝的傳說,古代少典氏有蟜氏通婚,生下黃帝與炎帝兄弟二人,分別居住在姬水與姜水兩地,因此,黃帝為姬姓,炎帝為姜姓,成為不同部族[7]。韋昭註,將黃帝、炎帝「二帝用師以相濟也」解釋為消滅[8],代表黃帝與炎帝之間發生戰爭,黃帝消滅炎帝。《呂氏春秋》記載黃帝與炎帝之間曾發生戰爭[9]

据《山海經》,記載炎帝之妻為赤水之子聽訞,其後代有祝融共工后土[10]。后土又生下夸父,也是炎帝後代[11]。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在海邊戲水而意外淹死,變身為鳥禽精衛[12]。其孫靈恝,生下互人,能上下至天界,建立互人之國[13]。其孫伯陵,生下鼓、延、殳,之後開始製作樂器[14]

据传世文献所载,對炎帝的祭祀出现於秦国[15]。据漢代《禮記》,炎帝為夏季祭祀的先帝,與祝融灶神同時祭祀[16]。《淮南子》認為炎帝發明了火,因此被後世視為灶神[17]

在《史記》出現神農氏的記載,神農氏不是一個單一人物,而是一個延續氏族,曾經統治天下。在黃帝時,神農氏勢力衰弱,被黃帝所屬的軒轅氏取代。在同段記載中,黃帝曾與炎帝在阪泉之戰作戰,隨後又與蚩尤在涿鹿之野作戰,因此擊敗神農氏族[18]。東漢《潛夫論》記載,神農為一個頭銜,神龍之子魁隗氏,被稱為炎帝與赤帝,取得神農氏封號,取代伏羲氏成為天下共主[19]

在東漢的文獻,己將炎帝等同於神農氏

大越史記》記載,炎帝之後貉龍君百越始祖。

傳記

距今四千年以上生於華陽,长于姜水[20]。相傳,炎帝和黄帝曾有姻親關係[21],为神農之后。据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22],炎帝部落在中原地區发展,而當時在今山東省地區,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南方一帶。

據說因炎帝部落屢次被封王,而造成黃帝部落不滿被炎帝部落統治,後又與軒轅氏姬姓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流傳記載下來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面對著統領、貙、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炎帝部落分成三派,一派以刑天為首,繼續反抗黃帝,另一派以炎帝為首,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代炎帝而為天子,另一派以夸父為首,因既不願臣服,也不願繼續反抗,遂往東邊逃走(可能往東後被黃帝派出的應龍擊殺,然後被包裝成夸父逐日渴死的傳說)。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雙方勢同水火,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炎黃子孫」一詞是中國學者對漢族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生方颠,是復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是农神,始教天下播种五谷,尝遍五谷,这是炎帝与神农氏渊源;炎帝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热食,用火来铸造金属器具,因此炎帝的后代有祝融这样的火神。

据《山海经·北山经》,白嘴赤足的精卫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所变。据《路史·后纪四》,蚩尤也是炎帝后裔,并驱逐炎帝及其后裔榆罔,并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不死战神形象的巨人刑天,是炎帝的部属。

世系

《呂氏春秋·覽》記載,神農傳17世。炎帝八世之說,始見於漢代谶纬《春秋命歷序》[23]

自神农后有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共八代炎帝。[24][25][26]

 
 
1神农石年(轨)
 
听詙
(莽水氏/奔水氏)
 
 
 
 
 
 
 
 
 
 
 
 
 
 
 
 
 
 
 
 
 
2帝臨魁
 
 
 
 
 
 
 
 
 
 
 
 
 
3帝承
 
慶甲
 
 
 
 
 
 
 
4帝明
 
 
 
 
 
 
 
5帝直
 
 
 
 
 
 
 
6帝釐(來)
 
听訞
(承桑氏/桑水氏)[27]
 
 
 
 
 
 
 
 
 
 
 
 
 
 
7帝哀(居、裏)
 
 
 
 
 
 
 
 
 
 
 
 
節莖
 
 
 
 
 
 
 
 
 
 
 
 
 
 
 
 
 
 
 
 
 
 
 
 
 
 
 
 
 
 
 
8帝榆罔(參盧)
 
 
 
 
 
 
 
 
 
 
 
 
 
 
 
 
祝融

[28]

《山海经广注》:「炎帝(釐)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噐」。炎居炎帝居節并節莖[29]。」

《山東通志·卷八》:炎帝始制耒耜,教民稼穡,故曰神農。初都於陳徙都曲阜,在位一百四十年。傳帝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裏、帝榆罔凡八傳。按《通鑑外紀》炎帝八世,《帝王世紀》帝承在帝臨之上,《路史》分臨魁為二人(帝臨、帝魁),又帝柱、帝慶甲、帝節、帝莖、帝克、帝戲、帝器、帝祝融共十六帝。今依外紀又按帝裡或作帝哀亦作帝居,末帝榆罔《漢書》作參盧。

現代推論

炎帝的傳說目前最早的傳世文獻記載是在戰國時代,或是漢朝。他與五德終始說圖讖相關。

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存在了五百年。神農氏是一個氏族,為中國傳説歷史中的第一個部落聯盟,由神農開創。其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在炎黃兩大部落融合之前,農耕文明在黃河流域已有數千年以上的歷史。《史記》云:「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在黃帝時代,神農氏部落已經衰落)。神農和「神農氏最後一代的炎帝」為兩人,炎帝為神農後裔,但大部份的文獻對此並不細分,比較傾向視為同一人,或同為南方部落勢力的代表性領袖。

根據傳説,神農氏部落有五個方面的貢獻:

  • 第一,用木材製造耒耜(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地。
  • 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
  • 第三,從前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
  • 第四,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藥性,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技術,神農也因此貢獻偉大的生命。
  • 第五,发明纺织,抽出麻丝,利用纺轮织布,发明养嫘祖便是神農氏的后代。

神農氏族部落後期的傑出首領炎帝和黃帝兩部落融合以後逐漸形成華夏部族,因而炎帝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神農為三皇之一,炎帝也被列為五帝之一。

炎帝相傳姓姜(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炎帝是漢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1894年,拉克伯里(法語:Terrien de Lacouperie)在其著作《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sation from 2300 B.C.to 200 A.D),主張黃帝與炎帝皆來自兩河流域,經崑崙山進入中國中原地區,炎帝原為巴比倫國王。這個說法得到章太炎的支持。

學者楊伯峻認為神農氏之名,首見於《易經·繫辭》,為戰國時代的傳說,在西周時尚未出現[30]

學者雷欣翰認為,先秦文獻中的炎帝與神農記載是分開的,至西漢末期,出現炎帝即神農氏的說法,他認為神農氏即炎帝的說法首見於班固《漢書》引述刘歆的說法。至晉朝後,才確立神農氏即為炎帝的說法[31]

美國學者許靖華認為,在公元前六千多年的氣候變冷,使原居於葉尼塞河流域的漢族先民南下,擊敗了原居於中國東南方的苗族與傜族先民,據有中國中原地區,因此形成了黃帝擊敗蚩尤的傳說。炎帝代表了最早居於中國東南的苗族與傜族部落[32]。而基因研究指出,原始人類由東亞南部,於4萬至2萬年前間北上至黄河中上游,成為漢藏人先祖[33]

學者張政烺認為,神農氏的姓氏,包括連山氏、列山氏與魁隗氏等,都是古代民間筮書古名,經過傳說而被轉化成神農氏的姓氏來源。

後裔

鮮卑宇文部以炎帝為其先祖[34]。據《遼史》,與宇文部同源的契丹,同樣以炎帝為其先祖[35]

越南大越史記全書》等古代史書記載,越南最早的君主鴻龐氏,為炎帝之後,因此越南自古皆以炎帝為其始祖。

爭議

炎帝陵

影視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参见

前任:
伏羲
中国中原地区君主繼任:
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