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忠烈祠

(重定向自臺北忠烈祠

國民革命忠烈祠是位於臺北市大直忠烈祠。為中華民國政府中央政府所在地之專祠[1],兼有中華民國首都忠烈祠之功能[2]。建築型式仿北京故宮太和殿。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親題為國民革命忠烈祠,民間則習稱圓山忠烈祠大直忠烈祠臺北忠烈祠[3]

國民革命忠烈祠
National Revolutionary Martyrs' Shrine
中間正殿與左側文烈士祠
概要
類型忠烈祠
所屬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
地點臺北市
地址 中華民國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139號
25°4′49.65″N 121°31′57.91″E / 25.0804583°N 121.5327528°E / 25.0804583; 121.5327528
坐标25°04′50″N 121°31′58″E / 25.080458°N 121.532753°E / 25.080458; 121.532753
起造1969年(民國五十八年)3月25日
所有者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
网站
afrc.mnd.gov.tw 在维基数据上编辑此内容
地圖
地图
忠烈祠「萬古流芳」牌樓正面
國民革命忠烈祠的儀隊交接儀式,以及前方三名中華民國陸軍儀隊的禮兵

1969年完工落成而成為今貌,是目前中華民國全國崇祀國殤位階最高場所,也是國際人士來華訪問時,向殉難英烈致敬的代表場所。入祀烈士經中華民國國防部造冊報請總統明令行之。該祠奉祀自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匪討逆抗日戡亂以及泰緬孤軍等各時期的殉職官兵暨死難軍民共40萬餘人[4]

國民革命忠烈祠外觀一角

圓山忠烈祠鄰近圓山大飯店,祠內由中華民國三軍儀隊擔任禮兵駐守,儀隊交接儀式於每日上午9:00至下午5:00的整點執行;其中下午5:00的儀式提早至下午4:40開始,操槍動作大約20分鐘。儀隊交接儀式,使圓山忠烈祠成為臺北市特別受到外國旅客造訪的一處觀光景點。

歷史

國民革命忠烈祠的前身是「台灣護國神社」,曾經奉祀日本靖國神社內之臺灣籍陣亡將士[3]

後來因為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認為原台灣護國神社建築簡陋有失莊嚴、不足以祭祀國民革命英烈,因此指示由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何應欽主持重建。1969年(民國五十八年)3月25日,國民革命忠烈祠落成啟用,並依《國民革命忠烈祠入祀辦法》設置與管理。大殿中央供奉「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側供奉「中華民族遠祖黃帝之靈位」及「各民族先祖之靈位」、右側供奉「國父遺像」。

1969年由行政院制頒、1999年修訂的行政命令忠烈祠祀辦法》第八條明訂「中央政府所在地之首都,建立首都忠烈祠,並得特准建立專祠專坊或專碑」,第二十四條並規定「各地忠烈祠應於每年三月二十九日及九月三日,依公祭禮節舉行公祭;首都忠烈祠,由總統主祭」,公祭典禮隆重且莊嚴[5]

組織架構

  • 國防部後備指揮部
  • 國民革命忠烈祠管理組
    • 祭祀作業組
    • 修繕維護組
    • 後勤支援組
    • 行政採購組
    • 駐祠儀隊

入祀烈士

於文、武烈士祠內設置個人牌位者如下:

文烈士祠

武烈士祠

其他

武烈士祠內尚有供奉薩師俊沈崇誨、朱紹穆、范錦員、文志文、史明弼、劉國用華品章韓憲元李桂丹樂以琴劉粹剛、楊大鵬、宋恩儒、吳其蘇、夏蔚卿、劉國昌、黎惠權、王仲春、岑運應、李秉銘、李遴灝、阮寶珊、李光前、曾紹林、六一九炮戰陣亡官兵黑貓中隊殉職隊員陳懷生、張夑、黃榮北、余清長、梁德培、李南屏、郄耀華、吳載熙、王政文等)、黑蝙蝠中隊殉職隊員周以栗等)、中華民國駐越特戰部隊于越南陣亡將士、張育保、吳仲渤、周昌佐、洪岫、段武濬、韋秀英、孫剛甫、烏斯滿、張永培、張立中、盛同士、陳永年、郭志持、陳實曾、陸維源、黃七賢、黃立品、詹超、潘皓星、蔡大猷、駱鳳松、繆位、謝國良、熊其佬等著名先烈於百人牌位或祀箱中。

交通資訊

  • 搭乘21、42、208、247、267、287(內湖幹線)、646、677、902、紅2、紅3公車至忠烈祠站下車。
  • 搭乘捷運至  淡水信義線圓山站下車,再轉搭21、 42 、208、247、287(內湖幹線)、紅2公車,至忠烈祠站。
  • 搭乘捷運至  淡水信義線劍潭站下車,再轉搭267、287(內湖幹線)、646、677、902、紅3公車,至忠烈祠站。
  • 搭乘捷運至 文湖線大直站下車,再轉搭902、247、紅2、紅3公車,至忠烈祠站。

參考文献

外部連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