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桓公

鄭桓公(?—前771年),,名[1],或稱多父[2],是中國周代鄭國的開國君主。

连环画《烽火戏诸侯》中的郑桓公画像

出身

傳世經典文獻中,《史记》称他是周厉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弟弟[1]。《左傳》亦稱鄭國以厲王為祖[3][4][5]。唯《國語》稱「鄭出自宣王」,不過韋昭注釋為鄭國封出于周宣王時[6]

已失傳的《竹书纪年》對鄭桓公的身世説法保存在《水經注·洧水》中,但由於文字傳抄訛誤,變成了「同惠王子多父」[2]。唐代劉知幾的《史通》提到《竹書紀年》稱「鄭桓公厲王之子」,但劉知幾要舉出的是《竹書紀年》與經典文獻的不同之處[7]雷學淇等人因此主張《竹書紀年》原本的記載是鄭桓公為宣王之子[8]。張以仁指出,「厲」訛變為「惠」遠比「宣」訛變為「惠」的可能性大得多[9]。又有學者提出或爲劉知幾據《國語》「鄭出自宣王」等文誤會鄭桓公為宣王之子,不宜據此妄改《水經注》所引《紀年》[10]

問策逃死

前806年,周宣王封鄭桓公於(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区東北)[11]周幽王八年,桓公被委任為司徒,得到百姓愛戴[12][13]。一年後,桓公深感周地局勢不穩,詢問周太史伯「逃死」之策[14][15]。史伯指出河洛之間的之君驕貪,鄭桓公可以用財物向兩國買來土地。等到周王室動亂傾覆后,虢、鄶必然背叛桓公,届時桓公如果憑藉成周的人馬奉辭伐罪,定能攻滅[16]

鄭桓公表示欲把封國遷至南方長江流域(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以西,史伯表示周朝衰敗後楚國將於南方興起,遷至長江附近會使國家處於不利之地[17][18];又稱謝地以西的人民性格貪婪殘忍,不可親近,只有之間國君驕奢、人民懈怠,容易攻取而且能長治久安[19]。史伯又說如今申國繒國等諸侯和西戎勢強,而王室如今動蕩不安,恐怕不出三年就要滅亡,勸桓公早做準備、以免禍及己身[20]

桓公聽從史伯的建議,以財物向等十購買土地,預備為新鄭國的领土[21][22]

出周東遷

周幽王十一年,西戎攻陷镐京,殺周幽王。一般根據《史記》的說法,鄭桓公因勤王被殺,其子掘突繼位,是為鄭武公[23]。《漢書》亦說鄭桓公死後,鄭武公與平王東遷,滅了二國[24]

然而,《左傳》《韓非子》《清華簡》等先秦文獻卻說鄭桓公成功出周滅鄶[25][26][27][28]。尤其是《漢書》臣瓚注明確表示滅鄶、虢二國乃是鄭桓公在周幽王死後完成的[29],其內容可與《竹書紀年》的記載相參照[2]。沈長雲等人提出,《國語·鄭語》「十一年而斃」[12]說的是周王室的覆亡,司馬遷誤會成了鄭桓公之死;鄭桓公並未死於幽王之難,而是棄周東遷[30][31]

影视形象

參考資料

周宣王封爵春秋鄭國君主(第一任)
前806年─前771年
繼任:
鄭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