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門村

中華民國花蓮縣秀林鄉轄下一里行政區
(重定向自銅門

銅門村太魯閣語Dowmung),臺灣一個原住民村落,位於木瓜溪中、上游,是花蓮縣秀林鄉轄下的行政區劃,為太魯閣族所居住[1]。由於四周環山,全村海拔可從約300公尺,一直爬升至1,200公尺,並以木瓜溪的景色為之秀麗[2]

銅門村
舊稱:銅門(日語:どうもん)
地图
坐标:23°57′50″N 121°29′35″E / 23.964°N 121.493°E / 23.964; 121.493
國家 中華民國
縣市花蓮縣
鄉鎮市區秀林鄉
政府
 • 村長許賢美(僅負公家責任)
 • 辦公處銅門村8鄰銅門48-9號
面积
 • 总计287.7509平方公里
人口(2013年12月)
 • 總計1,432人
 • 密度4.98人/平方公里
 • 戶數382
 性別比:113.41
(男性761人,女性671人)
秀林鄉公所:http://www.shlin.gov.tw/tongmen/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村里代碼10015110005
毗鄰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富世村、景美村、水源村
花蓮縣吉安鄉:吉安村、福興村、南華村、干城村
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精英村合作村
電話03-8641057
網站銅門村網頁

銅門共有銅門、榕樹兩個部落[1],其中銅門部落則位於木瓜溪畔河階上,「銅文蘭」鍛造傳統的太魯閣砍刀為銅門部落最著名的傳統工藝與產業,為日治時由日警召集各社頭目教導製作刀具、農具的方法,太平洋戰爭期間再教導打造軍刀、武士刀、番刀給高砂義勇隊使用,使製刀技術大為改進,也是目前台灣原住民唯一懂得鍛造刀具的部落[3]。「慕谷慕魚」(太魯閣語:Mqmgi)則為該村境內知名景點。台電公司利用銅門村境內的木瓜溪進行水力發電,興建有龍澗龍溪清水清流銅門榕樹初英等七處水力發電廠

歷史

銅門舊稱為「同門」,原為音譯自東遷的賽德克族木瓜群地名(太魯閣語:Dowmung),乃太魯閣語中「山麓的平坦之地」[1][3]。大約在三百年前,原本居住在濁水溪主流源流霧社溪流域霧社附近的德克達雅群(Tgdaya,又稱霧社群)賽德克族,向東翻越中央山脈主脊奇萊山能高山,來到木瓜溪的河階地開墾,改稱為木瓜群,慕谷慕魚(太魯閣語:Mqmgi)即是來到此地開墾的家族[1]。原居霧社溪更上游的道澤、德鹿谷群賽德克族人亦翻越中央山脈向東遷徙,進入木瓜溪流域北側相隔太魯閣山列(又稱奇萊東稜)的得其黎溪(立霧溪)流域,轉音改稱陶賽、太魯閣群,現族群分類改稱為太魯閣族。太魯閣群向南翻越太魯閣山列進入木瓜溪中、上游北岸,改稱為巴托蘭群,木瓜群受到壓迫往木瓜溪下游遷移。

日治時1914年台灣總督府發動太魯閣戰爭,立霧溪與木瓜溪流域的族人遭受重創,總督府在戰爭結束後計畫開闢正式道路。1917年9月15日–1918年6月30日,花蓮港廳開鑿完成「初音奇萊橫斷道路」(今能高越嶺古道舊道東段,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記載為1月完工,東西段合稱為能高越橫斷道路)[4][5]。因本地產,且為路的隘口,故取名「銅門」[3]。因舊道越嶺點海拔過高,1925年將越嶺道東段改道。日治末期,日本人陸續在木瓜溪建立小型的水力發電廠,包括1939年建立「清水第一發電所」(今清水發電廠),1941年建立「清水第二發電所」,1941年的「初音發電所」,以及1943年的「銅門發電所」,並規畫興建東西高壓輸電線,只完成部分越嶺道拓寬為車道、輸電線基座基礎工程即中止。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1950年在美援的協助下,台電公司開始重建毀於戰火的發電設施,重建了銅門與清流等二座發電廠,並陸續興建龍澗、榕樹、水簾、龍溪等四座發電廠。此外,美援也協助台電接續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未竟之業,透過能高越嶺古道做為架設高壓輸電線的路徑,於1951、1953年各完成一條甲線、乙線東西部電力運輸的供電路,自銅門村的龍澗發電廠向西輸送,翻越中央山脈天長斷崖,再到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的萬大發電廠,稱為東電西送,有「電力萬里長城」之稱[6]

1990年6月23日,因中度颱風歐菲莉夾帶強風豪雨肆虐花蓮縣秀林鄉,降雨強度達每小時106毫米,對銅門村降下近八百公厘的雨量,使村內第十三鄰旁的小溪溝發生山洪暴發(今稱土石流),造成全村有36名村民遭到活埋,並使房屋32棟全毀、11棟半毀[7]。臺灣自1996年引進「土石流」一詞後[a],追溯到當時的歷史,銅門村被公認是第一個發生土石流災變的地方[11]。1991年5月,53戶災民遷至5公里外的木瓜溪溪谷口的平地、位於吉安鄉干城村的博愛新村,成為台灣第一件受災遷村個案[7]。2007年10月10日,原住民族委員會在災難現址設立「受難族人紀念碑」[7]

由於銅門村近年轉型觀光遊憩,部分村民轉做民宿、打鐵製刀、旅遊導覽,透過觀光挹注重新燃起部落活力,但觀光利益也吸引外地人覬覦介入,為了對抗外來勢力入侵,部落族人於2013年曾一度決議封山護溪[7]。但是為了主導觀光發展,銅門村內就成立有多個地方發展協會,且對發展方向與意見分歧,連秀林鄉公所、花蓮縣政府也難以插手,使得銅門村的未來、部落傳承正面臨挑戰與改變[7]。2013年12月23日,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運送紅檜扁柏等高價珍貴木材下山,族人事先未獲告知與諮詢,大表不滿,25日下午聚集近百人開始動員包圍、阻擋卡車加以攔截[12]。2014年6月7日上午,銅門村民透過部落會議,為了拒絕銅門部落自然景觀過度觀光,決定封路,堅持遊客步行入山[12]

主要設施

銅門村多功能集會所
銅門電廠與銅門吊橋
龍澗發電廠
龍澗橋

觀光景點

交通

公路
  • 台9丙線:花蓮-壽豐,原台9線路段,是花蓮最早往南延伸的公路,1982年(民國71年)公路總局進行吉安到壽豐路段截彎取直改善工程,從吉安鄉壽豐鄉截彎取直新建木瓜溪橋取代仁壽橋後改編為台9丙線[13]
  • 台14線霧社仁壽線(已解編):屯原--奇萊,屯原登山口-尾上-雲海保線所-松原-天池山莊-能高埡口(光被八表碑)-檜林保線所-五甲崩山-奇萊步道東口。行經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與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經台電保線道路,為台14線未通車段(奇萊-龍澗)。未通車路段計45.4公里長,亦被稱為「能高越嶺道」,此步道未鋪設任何柏油路面亦未拓寬,車輛無法通行,只能依靠步行方式通行,除此之外,台14線其他路段皆可通行車輛(唯東段花蓮端須在銅門辦理入山證後始可進入)。2009年11月19日,行政院公告解編台14線廬山至仁壽之間的路段[14]。目前奇萊至銅門為台電保線道路,銅門至仁壽為產業道路,皆為單線道。
客運

注解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