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港製糖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簡稱鹽糖),是一家以砂糖產銷為本業的日本製糖企業,於台灣日治時期1903年12月創立於鹽水港廳岸內庄,為臺灣日治時期四大製糖會社中規模最小者。鹽水港製糖在終戰前的本社位在新營街,在台灣有4座製糖所、3座酒精工場,在日本內地有2座製糖工場。

鹽水港精糖株式會社
Ensuiko Sugar Refining Co., Ltd.
原文名称塩水港精糖株式会社
公司類型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日本東證1部2112
成立1950年7月1日
代表人物山下裕司(代表取締役社長)
總部 日本103-0012 東京都中央区日本橋堀留町2-9-6
产业食料品
服務砂糖製造販賣、不動産業
實收資本額17億50百万円(2015年3月31日現在)
主要子公司パールエース
网站http://www.ensuiko.co.jp/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塩水港精糖
假名えんすいこうせいとう
平文式罗马字Ensuikō seitō

二戰後,鹽水港製糖於臺灣的資產由臺灣糖業公司接收,改為「臺糖第四區分公司」;日本內地的資產改為「鹽水港精糖株式會社」至今,本社位在日本東京都

沿革

會社成立

臺灣總督府在1902年公布《台灣糖業獎勵規則》後,台灣南部的仕紳王雪農、劉神嶽、翁煌南、黃錦興、葉瑞西、郭升如等台灣人在1904年2月籌組了「鹽水港製糖會社」,資本額30萬圓,並以原臨時臺灣糖務局技師堀宗一擔任技師長,規劃在鹽水港廳岸內庄設立了壓榨能力350噸的製糖工場[1]。鹽水港製糖會社向札幌製糖會社無償借用甜菜糖製造機械,並透過台北的英商三美路商會,向英國的訂了主要機械、輕便鐵道鋪設所需的材料。原預計在1904年11月即可完工,但因來自英國的設備遲到,加上札幌製糖的機械安裝困難,導致在1905年4月才完工並開始營業。然而,接二連三的問題像是:製糖機械不時故障、大雨沖毀輕鐵橋梁而改用竹筏將原料送到工場,而6月18日的大暴雨更使汽罐故障,使工場無法運作[2]

鹽水港製糖會社在設立後不久即面臨虧損和資金缺乏,然而恰好適逢日俄戰爭後的經濟好轉,為了避免既有的原料採區域被爭奪,在堀宗一向有力人士的拜訪下,以荒井泰治為中心的日人資本家,以資本金500萬圓在1907年3月創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繼承鹽水港製糖會社的所有事務,並於東京證券市場公開上市,日人持股比例佔81%,成為了日本人資本系統的會社。荒井泰治是社長兼董事,堀宗一、槙哲是常務董事,董事為賀田金三郎、酒井靜雄、王雪農,監察人為安部幸兵衛日语安部幸兵衛、村井彌市郎、藤崎三郎助日语藤崎三郎助、劉神嶽。之後規劃將岸內的製糖工場擴增至550噸,並在新營庄新設1,000的製糖工場,在1908年12月完工,之後將本社遷到新營庄[1][2]

另外,技師岡田祐二在去了爪哇島視察後,將「耕地白糖」的製造技術引進台灣,於1909年(明治42年)在岸內工場首次生產了660噸的耕地白糖,是日本首次生產耕地白糖;同年5月20日 ,台湾最初的糖業旅客鐵路開始營業(新営庄-塩水港間)。1910年(明治43年)9月,合併「高砂製糖株式會社」並獲得「旗尾工場」,資本額增為750萬圓。1911年4月,開始建設岸內製糖所第二工場,並在10月完工[1][2]

開發台灣東部及快速發展

荒井泰治等人在1910年為了開發台灣東部,成立了「台東拓殖合資會社」,在1912年8月改組為「台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設立鯉魚尾新式製糖廠(500噸,1918年1月改稱壽工場)、針塱(40噸)、公埔(60噸)等2處糖廍,並經營農墾、製造樟腦、畜牧、挖礦等事業。1914年(大正3年)7月,鹽水港製糖將臺東拓殖製糖合併,並改稱「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為了擴大東臺灣的製糖規模,於1914年11月在璞石閣設立能力60噸的改良糖廍。其挖礦事業在1916年7月讓渡給藤田組和久原礦業株式會社,樟腦事業則在1919年7月讓渡給臺灣製腦株式會社[1]

為了利用製糖的副產物──糖蜜,鹽水港製糖拓殖於1916年3月設立「打狗酒精工場」,同年6月開始運作。1917年12月,將新塱、璞石閣糖廍廢止,改在公埔庄設置能力60噸的「里行工場」。1918年7月,設立「壽酒精工場」。另外,於1918年10月在旗尾工場試驗了用爪哇進口的原糖生產「再製白糖」,由於生產成果良好,岸內及新營工場亦改使用此方式製糖。1919年10月,設立「大阪精製糖工場」,在1920年8月開始製糖[1]

1920年4月,資本額增加1,375萬圓,總額達到2,500萬圓,使鹽水港製糖成為當時臺灣東部地區最大的企業機構。因拓殖事業已告一段落,並準備擴大糖業發展,於同年6月將公司名稱改回「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於1921年1月,設置馬太鞍工場(同年3月改稱大和工場),以鳳林的北清水溪為原料採集區界線,並將公埔、里行糖廍廢止。1921年7月,鹽水港製糖合併了1917年設立於高雄的旁系會社──泰昌冰糖株式會社[1]。1925年11月,併購了台南製株式會社的兩處改良糖廍無水藔工場、山杉林工場。1926年1月,前述兩處改良糖廍併入旗尾工場。1927年2月,「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而獲得了溪州工場;同年6月併購併購「東京精糖株式會社」、「恆春製糖合資會社」(恆春工場),而資本金達到5,850萬圓[1]。然而,正當鹽水港製糖積極擴大規模時,鹽水港製糖的第四大股東鈴木商店日语鈴木商店受到1927年的昭和金融恐慌影響而破產,使得鹽水港製糖在同年12月將旗尾、恆春工場賣給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而資本額在1929年10月減半至2,925千萬圓[1][2]

因大和工場設置初期原料供應不穩定,其與花蓮港製糖所壽工場經常相互支援。隨著製糖重心逐漸南移,1929年大和工場的產量開始超過壽工場,成為鹽水港製糖在花東地區的生產主力。1936年,增設新營製糖所第二工場,以及在柳營庄設立新營酒精工場。1938年5月,增資至6,000萬圓[3]。在1939年,鹽水港製糖的社員有694人(台灣人626人、內地人67人),短期雇用有1,708人(台灣人1,494人、內地人214人)[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戰後,1945年(昭和20年)11月,鹽水港製糖在臺灣的資產被國民政府接收,同大日本製糖、臺灣製糖、明治製糖的在臺資產皆併入臺灣糖業公司。鹽水港製糖改為「臺灣糖業公司第四區分公司」,而位於花蓮的大和工場則被更名為花蓮港糖廠;因壽工場受損較嚴重且產量小於大和工場,故臺糖決定將其廢棄。

鹽水港製糖在日本內地的資產在1950年由新設立的「塩水港倉庫株式會社」繼承,其於1950年改稱「塩水港精糖株式會社」。特別的是,由於鹽水港製糖在台灣協會學校於1919年改制為拓殖大學時捐款最多,拓殖大學在2020年的150周年紀念會向鹽水港精糖頒發了感謝狀。

社長

  • 王雪農:1903年至1907年
  • 荒井泰治:1907年至1917年
  • 槙哲:1917年至1928年
  • 入江海平日语入江海平:1928年至1929年
  • 槙哲:1931年至1939年
  • 岡田幸三郎日语岡田幸三郎:1939年至1943年
  • 田口弼一日语田口弼一:1943年至1945年

工場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所屬工場[4][3]
名稱位置由來能力產品備註
新營製糖所第一工場臺南州新營郡新營街新營65番地1908年設立1,000噸耕地白糖
第二工場1936年設立1,200噸
岸內製糖所第一工場臺南州新營郡鹽水街岸內1904年設立550噸
第二工場1911年設立700噸
溪州製糖所溪州工場臺中州北斗郡溪州庄1927年併入1,950噸耕地白糖、粗糖
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花蓮港廳鳳林郡鳳林街上大和1214-1番地1920年設立550噸粗糖
壽工場花蓮港廳花蓮郡壽庄壽579番地1913年設立500噸
東京工場東京市芝區西芝浦1927年併入200噸精糖
大阪工場大阪市此花區西野下之町1920年設立200噸
壽酒精工場花蓮港廳花蓮郡壽庄1919年設立50石酒精
高雄酒精工場高雄州高雄市入船町五丁目18番地1916年設立120石
新營酒精工場臺南州新營郡柳營庄1936年設立165石
旗尾工場高雄州旗山郡旗山街1910年併入1927年賣給臺灣製糖
恆春工場高雄州恆春郡恆春街1927年併入

製糖鐵道

車站一覽

二林線(田中─二林)
*原 林本源製糖二林線
*明治43年(1910年)9月14日 開業
車站名營業里程備考所在地
田中0彰化縣田中鎮
中潭0.8彰化縣田中鎮
外三3.6舊名「外三塊厝」彰化縣田中鎮
鎮平5.2彰化縣田尾鄉
田尾8.0彰化縣田尾鄉
北斗9.9彰化縣北斗鎮
北勢10.4彰化縣北斗鎮
溪州14.0彰化縣溪州鄉
溪墘厝15.4彰化縣溪州鄉
路口厝17.7彰化縣埤頭鄉
大灣20.0彰化縣竹塘鄉
竹塘21.2彰化縣竹塘鄉
鹿寮23.2彰化縣竹塘鄉
外蘆竹塘25.0彰化縣二林鎮
番子田26.4彰化縣二林鎮
二林29.3彰化縣二林鎮
新營─布袋
*明治42年(1909年)5月20日 開業
車站名營業里程備考所在地
新營0臺南市新營區
工場前0.7臺南市新營區
太子宮5.4臺南市新營區
南門7.3臺南市鹽水區
塩水8.5臺南市鹽水區
岸內9.6臺南市鹽水區
義竹11.5嘉義縣義竹鄉
安溪寮15.1嘉義縣義竹鄉
前東港19.1嘉義縣布袋鎮
布袋21.4嘉義縣布袋鎮

文化資產

原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總社辦公室
原鹽水港製糖本社辦公室 (位在新營糖廠內)
位置 臺灣臺南市新營區中興路31巷48號
類型登錄等級: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
詳細登錄資料

鹽水港製糖在由臺糖接收後,相關設施仍續續使用,部分保留至今而被登錄為文化資產,例如「原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總社辦公室」、「台糖柳營酵母暨飼料工廠」(原新營酒精工場)、「原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岸內製糖所實驗室」、「花蓮糖廠製糖工場」(原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等。

原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總社辦公室,為建於1908年的仿歐洲古典式建築,作為當時的事務所及會議室使用。戰後為台灣糖業公司第四區分公司辦公室,內有工務、農務、運輸組及實驗改良場,後為業務課辦公室,最後為物料股辦公室,目前閒置中。

其他

  • 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當時糖廠上煙囪寫著「鹽水製糖株式會社」,被來臺的中國人看到,還脫口而出「日本人好厲害,鹽水也能用來製糖」,鬧出許多笑話。[5]:81

參考資料

  • 《臺灣會社年鑑》
  • 《日本鐵道旅行地圖帳 朝鮮・臺灣》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