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

三摩地梵語समाधिSamādhi),又譯三昧三摩提,意譯為等持[1]正定[2]正心行處[3]調直定[4][5],源自古印度,是一種經由冥想進入的意識狀態,最早出自婆羅門教奧義書》中,為傳統瑜伽修行方式之一,在《瑜伽經八支瑜伽中為第八支。在沙門傳統中,如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錫克教也廣泛被採用。

作為心所,阿毘達磨論書中將它列為大地法之一,可通於。專注於惡的事物,稱為邪定。專注於善的、正確的對象上,稱為正定。佛教中,正定為八支聖道,亦是七覺支之一,又與持戒智慧合稱為三無漏學

概論

三摩地(Samādhi)的字根可能來自於sam(意為結合一起),sama(意為平等、均衡),或是samma(意為正確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地方,使心專注,進入心一境性[6],讓心不散亂,遠離掉舉與惛沈,進入平等、平衡的狀態[7][8],或是讓心保持在正確的狀態[9][3],皆可稱為三摩地[10][11]

三摩地的特徵為專注,不散亂。三摩地的範圍廣泛,可用於一般世俗中的專注,也可用於更高層次在精神層面上的專注。高層次的三摩地,有靜慮等至、等引等不同名稱,修行三摩地至於禪那,稱為奢摩他(samatha)。

禪修

字義

「禪」這個字源自梵文「禪那」(ध्यान)(巴利文jhāna),意為「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12],英文譯作meditate或meditation。在《中部36經》,佛陀便以「無息禪」(appāṇakaṁyeva jhānaṁ jhāyeyyanti)描述自己過往的苦行[13];證道後,他又常常鼓勵弟子禪修:「Jhāyatha, bhikkhave!」[14][15]可見「禪那」在古印度和佛教的意義和詞性廣泛,並非專指四種禪定的階段。

止觀

禪修有兩種元素:一是奢摩他, śamatha, 又譯為定、禪定、心一境性),重視心的平靜與相續不動,以成就三昧為目標;二是(毗婆舍那, vipassana),以觀照所緣生起正見。止、觀兩者能相依互助[16][17] ,法句經云:「無禪不智、無智不禪,道從禪智,得至泥洹。」反映早期佛教認為禪定與智慧之間密不可分[18]

修習

十六勝行四念住,讓我們繫念呼吸,返回當下,關懷身體,覺知行住坐臥,修習愛語諦聽,並照顧內心,滋養輕安、喜樂、信、慈悲、攝持、捨離。心在這種安止而覺知狀態時,非常適合觀照所緣 (例如身體、情緒、內心、事物本質等)[19],能除五蓋,引發智慧,解開無明、執取等心結

其他禪觀修習,包括數息觀、身分觀(又稱不淨觀)、界分別觀墓園觀、慈觀、無常觀、因緣觀等。而空、無相、無願三三昧,更是佛教獨有的禪定,能帶來解脫。[20][21]

四禪八定

禪即靜慮、止觀,能生定慧,四禪那和四無色定,是其中的修習方式之一。[10]

四禪那

四禪那的實際操作,是從離(不善法)和定(安那般那念)生起喜樂,隨着心變得專注和微細,尋伺(思惟)開始止息,心離喜妙樂,進入不苦不樂、正知正念、捨離、清淨的狀態。這時,心不容易受煩惱習氣動搖,能正見如實。[22]

初禪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
二禪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
三禪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第三禪具足住。
四禪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

四無色定

四無色定非佛陀原創,他亦曾經修習四無色定,但認為無助導向解脫。[23][13]

禪那的角色

阿姜查認為,修行者應該直接覺察內心狀態,而毋須以四禪作標籤,否則容易帶來執取,令修行本末倒置。[24]

德寶禪師指出,經藏所說的禪定,與覺音尊者的《清淨道論》有明顯分別,兩者不應混為一談。 [25]相比論書,經藏未有太強調定和慧的劃分,修習四禪能止觀雙運,而非只有安止而無觀的境界。清淨道論又在定學上又加入十遍處(kasina),並提出近行定和安止定的層次。這種止觀二分的觀念,影響着慧觀禪的發展(Vipassana movement)。

無著比丘於《正定之意義》[26]論文,透過對照南北傳的早期經典,指出「四禪」可能是對「正定」較後期的定義。原因如下:

  1. 《長部22 大念住經》[27]加入了四諦八道,並以四禪定義三昧,而同經的較早版本《中部10念住經》並無提及四禪。
  2. 《中部141 諦分別經》以四禪定義三昧,但對應的《增一阿含27.1經》[28]、《中阿含31經》[29]、《T32四諦經》[30]所描述的正定,均未提及四禪。
  3. 四禪出現於《相應部45.8 分別經》,而相應的《雜阿含784經》[9]只描述定為:「住心不亂、堅居、攝持、寂止、三昧、一心。」安世高的《T112佛說八正道經》[31]亦未有提及四禪。

綜上所述,原始僧團的禪修以十六勝行和四念住為核心,亦修習身分觀、界分別觀、墓園觀、慈觀、無常觀、因緣觀、三三昧等,從中培養定和慧。[19]四禪那和各禪支是對定境中不同心所的描述,可供參考,但不應執着於某境地或以此作為修行目標。惟隨着教團發展,四禪又被理解成高不可攀的止境,並且與其他沙門教派修行的四無色定結合為八定。

注釋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