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

佛教術語,貪、嗔、痴三種煩惱的總稱

三毒梵語triviṣa,藏文:dug gsum),又称三不善根梵語akuśala-mūla巴利語akusala-mūla)、三根佛教术语,為三種煩惱的總稱[1],在早期又譯作「淫、怒、癡」[2]

是贪爱五欲嗔恚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称“三毒”。稱爲“毒”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像毒藥會有損众生,它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煩惱的根源是有“行”,造下種種惡業,故稱“愛欲淫為本”[3],但是要有身体才能造作,故身体為命根,無身命即是無輪迴。[4][5][6]

在藏学中,三毒是五境 (即五官) 对自然事物客观反映而产生的3种情感,属因明学51种心生物之3种。[7]

其反義為三善根,即無貪、無瞋與無癡這三者的總合稱[8]

分述

贪,又称贪毒,指世人引取各种事物、名分的欲望。它使人迷醉于一切顺情的境,贪取无厌。[9]

嗔,又称嗔毒嗔恚,是指人有恚忿之心。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恼怒打骂伤害他人。三毒中此毒为最恶。[10]

痴,又称痴毒,是指人有迷闇之心。心性闇钝,迷惘于事理。或对事理颠倒,因果迷乱。也称无明[11] 无明为十二因緣之首,为有情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即对世间道理及佛法义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种种烦恼,即“一切杂染所依为业”。无明就是没有智慧,也即是愚痴。[12]

三者关系

此有两种,痴毒独起,称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称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13][14][15][16][17][18]

佛教对思维结构的研究,不仅比化学专家对物质成分分析的更细致,而且具有对内外物质之间关系说明得更深入的特点。从心理研究发现的三毒之中,贪婪性质与风的特性相似具有动荡性,嗔怒与火的特性相似具有热燃性,痴愚与水、土特性相似具有稳、重性。贪、嗔、痴产生的隆、赤巴、培根也具有动、热、重稳的性质,即对应因果关系,又与三因、五元学相对立统一,这种辩证的关系千变万化,充满生机活力。[19]

滅除三毒的方法

透過佛門中的解脫智慧知見的聞思修,確實了知五蘊虛妄,因而自然斷除三毒。另外通過勤修戒定慧三學得到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也能熄滅三毒。[20]

象征

佛教的造像“生死轮”中,用鸽代表贪、蛇代表瞋、猪代表痴。

参考條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