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

中国清朝皇帝
(重定向自十全老人

清高宗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爱新觉罗氏,(满语 ᡥᡠᠩ
ᠯᡳᡳ
穆麟德轉寫Hung Lii),中国清朝第五位皇帝,是清军入关并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於公元1735年至1796年在位,年号乾隆」,廟號高宗满语 ᡬᠠᠣᡯᡠᠩ 穆麟德轉寫g῾aozong),諡號簡稱純皇帝满语ᠶᠣᠩᡴᡳᠶᠠᠩᡤᠠ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轉寫yongkiyangga hūwangdi)。蒙古语尊号为「腾格里特古格奇汗」,西藏方面则尊其為「文殊皇帝」。

弘曆
高宗纯皇帝
清高宗純皇帝朝服像(青年)
清朝皇帝(第5位)
統治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8日(60年113天)
前任清世宗胤禛(雍正帝
繼任清仁宗顒琰(嘉庆帝
儲君皇次子端慧皇太子永璉乾隆元年至三年)
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乾隆三十八年至六十年)
清朝太上皇帝
統治1796年2月8日-1799年2月7日(2年364天)
出生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
(1711-09-25)1711年9月25日
大清順天府雍王府(今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宫
逝世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
1799年2月7日(1799歲—02—07)(87歲)
大清順天府紫禁城養心殿
安葬
王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继皇后那拉氏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追贈)
妃嫔
皇貴妃慧贤皇贵妃高佳氏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追封)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追封)
庆恭皇贵妃陆氏(嘉庆帝追尊)
貴妃愉贵妃珂里叶特氏(追封)
颖贵妃巴林氏
忻贵妃戴佳氏(追封)
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追封)
婉貴妃陳氏(嘉庆帝尊封)
舒妃葉赫那拉氏
豫妃博爾濟吉特氏
容妃和卓氏
惇妃汪氏
芳妃陳氏(嘉慶帝尊封)
晋妃富察氏(道光帝尊封)
儀嬪黃氏(追封)
怡嬪柏氏
恂嬪霍碩特氏(追封)
恭嬪林氏
慎嬪拜爾噶斯氏
誠嬪鈕祜祿氏
贵人順貴人鈕祜祿氏
鄂貴人西林覺羅氏
壽貴人柏氏
瑞貴人索綽絡氏
祿貴人陸氏
白貴人柏氏
武貴人武氏
金貴人金氏
慎貴人索綽羅氏
新貴人
福貴人
秀貴人
常在揆常在揆氏
寧常在
平常在
張常在張氏
子嗣子:
皇長子定安親王永璜(母哲憫皇貴妃
皇次子端慧皇太子永璉(母孝賢純皇后
皇三子循郡王永璋(母純惠皇貴妃
皇四子履端親王永珹(母淑嘉皇貴妃
皇五子榮純親王永琪(母愉貴妃
皇六子質莊親王永瑢(母純惠皇貴妃
皇七子哲亲王永琮(早殤,母孝賢純皇后
皇八子儀慎親王永璇(母淑嘉皇貴妃
皇九子永瑜(早殇,母淑嘉皇貴妃
皇十子(早殇,母舒妃
皇十一子成哲親王永瑆(母淑嘉皇貴妃
皇十二子贝勒永璂(母繼皇后
皇十三子永璟(早殤,母繼皇后
皇十四子永璐(早殤,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五子清仁宗嘉慶帝顒琰(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六子(早殤,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七子慶僖親王永璘(母孝儀純皇后
女:
皇長女(早殤,母孝賢純皇后
皇二女(早殤,母哲憫皇貴妃
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母孝賢純皇后
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母純惠皇貴妃
皇五女(早殤,母繼皇后
皇六女(早殤,母忻貴妃
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母孝儀纯皇后
皇八女(早殤,母忻貴妃
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母孝儀純皇后
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母惇妃
養女:
和碩和婉公主(父弘昼,母福晉札庫氏)
年號
乾隆
谥号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嘉庆四年初諡)[1]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欽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嘉庆二十五年加諡)[2]
庙号
高宗
父親世宗憲皇帝胤禛
母親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首都北京
皇宮紫禁城
封爵和碩寶親王
乾隆帝
汉语名称
汉语乾隆帝
藏语名称
藏語 ལཧ་སཀྱོང་རྒྱལ་པོ་
蒙古语名称
傳統蒙文 ᠲᠩᠷᠢ ᠶᠢᠨ
ᠲᠡᠳᠭᠦᠭᠰᠡᠨ
ᠬᠠᠭᠠᠨ
西里尔蒙文 Тэнгэрийн тэтгэсэн хаан
满语名称
满文 ᠠᠪᡴᠠᡳ
ᠸᡝᡥᡳᠶᡝᡥ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转写Abkai Wehiyehe hūwangdi
太清转写Abkai Wehiyehe hvwangdi

乾隆帝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超越其祖父康熙帝(61年)之誓言,故禅位于其十五子颙琰,至此總共在位60年,是中國历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手握大權,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大清帝國實際上的最高统治者,直到他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刻駕崩,享壽八十七歲(虛歲八十九歲),是中國歷史最長壽的皇帝以及實際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葬于清東陵中的裕陵。乾隆帝是清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皇帝之一,其统治时期国家延续了繁荣发展,是“康乾盛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清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乾隆帝在書法、诗文等方面也有着丰富造诣。

人物生平

早年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弘曆出生於大清順天府雍王府東側「如意室」(今雍和宮),幼名「元寿」[3],為雍亲王胤禛第四子。生母为藩邸格格钮祜禄氏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逝。十一月二十日(12月27日),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是为雍正帝。弘曆成为皇子。雍正元年(1723年),胤禛即秘密建储,将弘曆立为皇储[4]

雍正五年(1727年),弘曆娶第一任妻子嫡福晉富察氏。六年(1728年),格格富察氏生长子永璜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曆获封和硕宝亲王。[4]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雍正帝命令果亲王允禮、宝亲王皇四子弘曆、和亲王皇五子弘昼、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户部尚书庆复礼部尚书魏廷珍刑部尚书宪德张照工部尚书徐本、正红旗汉军都统李禧、正黄旗汉军都统甘国璧、仓场侍郎吕耀曾,俱办理苗疆事务。由于皇四子弘历行事恩威並施,手段宽猛相济,雍正帝指派他钦差出京办事,以及参与西北準部用兵与西南改土归流的決策。

即位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7日)夜子時,雍正帝病逝於圓明園。莊親王允祿等人将雍正元年密封的繼位詔書自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取出。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1735年10月18日),时年24岁的弘曆在太和殿即皇帝位,年号乾隆,以次年为乾隆元年。[5]據弘曆回憶:「逮皇考傳位朕躬,宣示密緘,倉猝之際,朕不敢自行啟封,召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當面展緘敬閱。」[6]。雍正帝遺詔还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輔政大臣,輔佐新君處理政務。

乾隆帝尊生母鈕鈷祿氏為崇慶皇太后,封和親王弘晝之母裕妃耿氏為皇貴太妃。十一月十三日,崇慶皇太后的曾祖父額宜騰、祖父吳祿俱追封為一等公爵、曾祖母追封一品夫人、父四品典儀官凌柱封一等公爵、母封一品夫人,世襲罔替。[7]

中期统治

郎世宁《乾隆半身冬装像》,高丽纸本油彩,1756-1757年。银川当代美术馆

弘曆即位後,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在乾隆末年时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二朝合稱「康雍乾盛世」。

同時,弘曆為了打擊朋黨以及加強對人民(主要是漢人)的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並藉此焚書箝制漢人反清思想的傳播[8]。郭成康指出,乾隆查辦禁書目的就是要徹底消滅部分漢人中的反滿思想;然而,乾隆當時民族矛盾和鬥爭的情況已經逐漸緩和、並且在漢族臣民已承認清朝對全國統治的情況下,乾隆將民族矛盾和鬥爭的嚴重性誇大,在有關文字獄和禁書的決定中作錯誤估計,並且表現得過度敏感[9]。此外,在乾隆時期的文字獄,針對的並非只有漢族,犧牲者中亦有滿族鄂昌[10]

在位后期

乾隆中期以後,弘曆多次下江南,有安撫百姓,檢閱軍隊,視察水利,增加科舉以及免除税收之舉[11]

馬戛爾尼晉見乾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遣使喬治·馬戛爾尼于乾隆83歲時到中國尋求駐節,但雙方出現與乾隆皇帝會面採「單膝下跪」(英方主張)或「三跪九叩」(中方主張)的禮儀之爭,最后以“单膝下跪”而为礼[12]

喬治·馬戛爾尼在回國後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而在馬戛爾尼的日記中卻有以下記載:“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13],又稱:「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的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14]

為了打擊腐败之風,乾隆鼓励人們秘密向他汇报官员们的可疑行为,收受贿赂、欺诈、任人唯亲、滥用职权和瞒报等,例如福建大獄案,至于控诉的真假则由皇帝决定。在其统治初期坚定了惩治贪腐的决心,下令任何案件只要涉赃额超过一千两,案犯将斩立决。

到了乾隆统治後半期,官员贪污问题再次出现,晚期每隔几年就会爆出一些重大案件及弹劾案,當時年迈的弘曆已经没有初時的魄力去严惩官员们的渎职行为,有學者指出:「從乾隆看来,在这些欺诈行为中也存在一些积极因素,其中之一便是所有被没收的贪官污吏的家产都流入了乾隆的腰包,大大增加了他的财富。而财政赤字和粮食亏空则由那些被免官员的继任者负责。另一个积极因素是满、汉官员都捲入这种犯罪,这样乾隆就无须担心汉官通过腐败故意破坏国家政治体制的阴谋。但是,那些本应更加效忠皇帝的满洲官员同样也在做着有损皇帝统治之事时,乾隆也感到不悅。不过,好在还有一些值得依靠的、公正廉明的官员让乾隆感到些许安心,这些人对乾隆以诚相待,不收受贿赂,不会为一己私利而欺君。他们多数是满洲人,包括阿桂傅恒[15]

訓政时期

乾隆五十年之後,弘曆睡眠减少[16],“寅初已懒睡,寅正无不醒。”[17],左眼视力下降,年过七十之后,“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

弘曆登基時表示過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因此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85歲的乾隆將皇位傳予嘉親王顒琰(即嘉庆帝[18],自稱太上皇帝,但軍國大事及用人皆由乾隆帝躬親指教,嘉慶帝朝夕敬聆訓聽;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大權仍然在乾隆帝手中,貴為天子的嘉慶帝不敢拂逆父親的意思。

駕崩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乾隆帝駕崩北京紫禁城養心殿內,享壽89歲,結束了長達63年的統治[19]廟號為高宗,諡號简称純皇帝。死後與二位皇后三位皇贵妃合葬於清裕陵

身後之事

清裕陵鸟瞰图

嘉庆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总管张进喜传旨交如意馆绘画太上皇帝圣容一轴,大边上花纹按照安佑宫供奉的圣祖和世宗圣容挂轴上的大边花纹式样绘画。圆明园四十景之鸿慈永祜的主体建筑安佑宫殿內便供奉他的画像。嘉庆四年四月为乾隆上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同月在圆明园文开稱,安佑宫供奉高宗纯皇帝圣容,照例供献用宫香饼一觔、小黑芸香五两和小白芸香五两。

嘉慶二十五年,乾隆被加谥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1928年,乾隆去世近一百三十年後,軍閥孫殿英看準了乾隆帝陵墓及慈禧太后陵墓的珍貴財寶,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乾隆帝及慈禧太后之陵墓。士兵為得棺內珠寶,將乾隆梓棺劈開並大肆搜掠,乾隆帝后遺骸四散在地,情況奇慘;及後溥儀派人前往收拾,亦只能找回部份遺骸,勉強砌回主體,並將帝后遺骸合葬一棺,重新行葬。

轶事传说

圆明园狮子林遗迹中的乾隆御笔石刻

艺术爱好

乾隆帝好詩、書、畫,作品極多,作詩多達四萬首(38630首)。其作品多采用「御題」做题跋。紫禁城宮殿內絕大部份的匾額,楹聯,亦是出自其御筆。乾隆有在宮中收藏的名家書畫上題詩用印的嗜好,被認為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这种行为也破坏了原作品的艺术价值。像東晉書法大師王獻之的作品《中秋帖》就被乾隆帝蓋了很多印,對其藝術價值是很大的損害。

十全老人

清乾隆《平定臺灣得勝圖》
乾隆帝盔甲

乾隆五十七年,乾隆親自撰寫成《十全武功記》,自詡「十全老人」。命人以滿四種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十全武功」指“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綜觀十全武功各役,當中有力戰保衛清朝疆土完整者;但亦有消耗鉅大而收獲極微欠實際軍事價值之舉。主流史觀認為十全武功之說以名過其實,誇大乾隆帝武功者較多。

风流天子

在各种民间传说中,乾隆帝被描绘成风流天子。民国初年,就盛行香妃的传说。至今,关于香妃以及乾隆帝与平民女子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各类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络绎不绝。另外在大臣中,乾隆帝对傅恒之子福康安最为优待。民国后,多传说福康安为他与傅恒妻的私生子[21],但黄一农等学者已考证此说不确。

六下江南

乾隆皇帝與其父祖一樣,很常臨幸江南。不過康熙帝和雍正帝駕臨江南多是為了訪察民情,但乾隆帝大多只是單純去巡遊。民间对乾隆帝六次南巡亦多有演绎,或称之“乾隆下江南”。当代广告中,声称乾隆帝在南巡过程中曾品尝过某种美食的例子不胜枚举[22]。乾隆帝每次到江南出巡總勞民傷財,對清朝的財政造成了一定的負擔。

出生

關於乾隆出生之處也有爭議,一說在雍親王府(雍和宮),另一說則是在承德避暑山莊獅子園,而且避暑山莊一說是由嘉慶皇帝親口提起,這也是野史會傳出乾隆是由避暑山莊漢人宮女所生的原因[23]

家族

乾隆帝家族
 
 
 
 
 
 
 
 
 
 
 
 
 
 
 
 
 
 
高祖父: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曾祖父:世祖章皇帝福临
 
 
 
 
 
 
 
 
 
 
 
高祖母:孝庄文皇后本布泰
 
 
 
 
 
 
 
祖父:圣祖仁皇帝玄烨
 
 
 
 
 
 
 
 
 
 
 
 
 
 
外高祖父:都统勤襄一等公佟图赖
 
 
 
 
 
 
 
曾祖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外高祖母:覺羅氏
 
 
 
 
 
 
 
父:世宗宪皇帝胤禛
 
 
 
 
 
 
 
 
 
 
 
 
 
 
 
 
 
外高祖父:烏雅額森
 
 
 
 
 
 
 
外曾祖父: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
 
 
 
 
 
 
 
 
 
 
 
祖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外曾祖母:塞和里氏
 
 
 
 
 
 
 
 
 
 
 
高宗纯皇帝弘曆
 
 
 
 
 
 
 
 
 
 
 
 
 
 
 
 
 
 
 
 
外高祖父:一等承恩公额亦腾
 
 
 
 
 
 
 
外曾祖父:一等承恩公吴禄
 
 
 
 
 
 
 
 
 
 
 
外高祖母:龍氏
 
 
 
 
 
 
 
外祖父:良荣一等承恩公凌柱
 
 
 
 
 
 
 
 
 
 
 
 
 
 
外曾祖母:喬氏
 
 
 
 
 
 
 
 
 
 
 
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外曾祖父:彭武功 (京畿寶坻縣生員)
 
 
 
 
 
 
 
 
 
 
 
外祖母:彭氏
 
 
 
 
 
 
 
 
 
 
 
 
 

妻妾

妃嫔肖像

皇后

皇贵妃

貴妃

贵人

  • 顺贵人钮祜祿氏
  • 鄂貴人西林觉罗氏(?—1808年),父亲巡抚鄂乐舜。乾隆三年九月已為鄂貴人。[24]乾隆十三年正月已為鄂常在。[25]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赐号为鄂贵人。嘉庆时尊为鄂太贵人,嘉庆十三年四月廿五去世。
  • 瑞貴人索绰络氏,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令妃下學規距女子一人封瑞常在。
  • 祿貴人陆氏(?—1788年),苏州汉族民籍,无子女,生年不详,生辰为九月廿三日,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初封为禄常在。乾隆四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晋禄贵人[26]。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三日,乾隆帝命人訪查陸常在的親屬並在其南巡時派專人管束陸常在的親屬[27]。乾隆五十三年闰五月五日丑時薨[28];十二月十八日与顺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初九日,祿貴人胞姐等人奉旨入旗,而且給予錢糧等物。[29]
  • 壽貴人某氏(?—1809年),嘉庆时为寿贵人。在嘉慶朝第一次的外八旗選秀中被指定為內廷主位,與新入宮的晉貴人富察氏侍奉乾隆帝。壽貴人與那答應是否為同一人,並沒有資料顯示出。嘉庆十四年二月廿一去世。
  • 秀貴人索淖洛氏,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十四日薨。
  • 白貴人柏氏(?—1803年),为乾隆帝怡嫔之妹,无子女。生年不详,生辰为六月十七日。乾隆十三年正月已封柏常在,內廷賞賜的記錄也稱其為白常在[30],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廿四日晋封为白贵人,嘉庆时期,尊为白太贵人,约于嘉庆八年六月薨[31]。嘉庆十年三月十七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 武贵人武氏(?—1781年),无子女,生年不详。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廿二日,穎妃下學規距女子一人封武常在[32]。乾隆四十四十二月二十九日仍為武常在。乾隆四十五年左右晋武贵人。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之前薨;十二月初二日收遗物。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与诚嫔、新贵人、慎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
  • 金貴人(?—1778年),生年不详,生辰为九月十一日。乾隆四十一年同时入宫。五月初八初封金常在。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晋金贵人[33]。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之前薨;九月初九葬入裕陵妃园寝;十一月廿八日呈览遗物。
  • 新貴人某氏(?—1775年),生辰为八月初八日。蒙古外藩出身,曾為豫妃位下的宮女。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初封新常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已封新贵人,六月十三日卯时薨[34];闰四月初九日遗物交上。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与诚嫔、慎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
  • 慎貴人某氏(?—1777年)。乾隆十三年正月已封慎贵人。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初九日申時薨[35]。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 福貴人某氏(?—1764年),生年不详,生辰为正月十九日。福貴人在《撥用行文底檔》顯示亦吃羊肉,與容妃、寧常在同為回部女子。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日初封福常在。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廿二日晋福贵人;八月初五病薨于承德;十一月廿六日收遗物。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初二葬入裕陵妃园寝。

常在

  • 揆常在某氏
  • 寧常在某氏(?—1781年),生辰为十一月十四日,无子女。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廿五日初封宁常在,曾随驾南巡。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之前薨,十二月初二日收遗物。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八日与诚嫔、慎贵人一同葬入裕陵妃园寝。據《撥用行文底檔》顯示,隨行常在的肉食供給份例中有一位是給羊肉。祿常在和明常在分別是苏州人,揚州人,而新常在有資料證實是吃豬肉的,因此寧常在很大機會是回部女子或回子包衣出身。[36]
  • 平常在某氏(?—1778年),无子女。生年不详,生辰为七月十二日。乾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慶妃下學規距女子封平常在[37]。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之前薨;九月初九与金贵人葬入裕陵妃园寝。
  • 張常在張氏(?—1745年),无子女。乾隆元年正月,據完整版《食肉底帳》顯示,已入宮並封為常在,非為藩邸出身。乾隆二年除夕已為裕常在[38]。乾隆十年十月十八日薨。乾隆十一年十月廿七日首批葬入裕陵妃园寝。

答应

  • 祥答应某氏,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五日進宮為祥貴人[39]。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初九日,祥常在封祥貴人,但祥貴人不見於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的《赏赐底簿》,可能已降位或失寵[40]。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已為祥貴人[41]。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收其貴人物品,或於此日降為祥答應。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病故[42]
  • 那答應某氏,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愉妃下學規距女子一人封那常在,與乾隆十三年出現的那貴人並非同一人;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五日,那常在貶那答应,冬日例黑炭,炕柴。夏日例黑炭全部止退。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六日,那答應宮女五妞受責後投井至死;四月初四日敬事房收其物品,乾隆六十一年十二月的檔案未沒有「那答應」或「那常在」的記載,某氏下落不明,並未與其他后妃一同晉位。未知壽貴人與那答應是否為同一人。
  • 答應某氏,據清宮檔案顯示,乾隆五年十月十五日,有一位名為達塞的包衣女子被選為某答應位下的官女子。檔案僅稱她的主子為「答應」,未知具體位號。
  • 莞答應某氏,與祥答應一同出現在購買咈囉的檔案中,葬於曹八里屯,推測她在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即祥答應病故後才薨逝。
  • 采答應某氏,與祥答應一同出現在購買咈囉的檔案中,葬於曹八里屯。

格格

  • 格格某氏,弘曆尚為皇子時的侍妾,雍正八年十月病故。
  • 格格某氏,弘曆尚為皇子時的侍妾。雍正十年七月三十日病故。

官女子

  • 官女子某氏,乾隆帝尚為寶親王時的侍妾。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初五日遇喜,並為其添守月姥姥[43]。在雍正十二年十月的皮庫月摺中,有「给寶親王之四女格格嬤嬤買奶母,照例賞」,後來檔案又有「給和碩寶親王之四女格格嬤嬤買奶母毋照例」的記載。這些記錄表明弘曆在潛邸時期有未入序齒的女兒。

待考

  • 定貴人某氏,因為乾隆二十年的乾清宮主位人數均有對應之人,可見某氏在乾隆二十一年,才經外八旗選秀而入宮,惟初封位份不明。定妃某氏约於乾隆二十一年遇喜,不過最終小產或流產[44]。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初九日為定妃的千秋,賞賜檔記載的千秋雖只為放賞日期,但只會因隨皇帝去行宮或者出巡等原因而提前放賞[45]。因此,該定妃非為康熙帝的定妃。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與其他后妃出遊,某氏已不見蹤影。某氏死後沒有葬入裕陵妃園寢,禮部的移會稱祿貴人的丧葬礼儀同定貴人,未知是否為定妃被貶為定貴人證據[46]

皇子

皇子
姓名生母備註
永璜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時為侍妾)
雍正六年(1728年)
五月二十八日
乾隆十五年(1750年)(21)
三月十五日
定安親王
永琏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時為嫡福晉)
雍正八年(1730年)
六月二十六日
乾隆三年(1738年)(8)
十月十二日
端慧皇太子
永璋純惠皇貴妃蘇氏
(時為侍妾格格)
雍正十三年(1735年)
五月二十五日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25)
七月十六日
循郡王
永珹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時為嘉嬪)
乾隆四年(1739年)
正月十四日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38)
二月二十八日
履端親王
永琪愉貴妃珂里葉特氏
(時為海貴人)
乾隆六年(1741年)
二月初七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5)
三月初八
榮純親王
永瑢純惠皇貴妃蘇氏
(時為純妃)
乾隆八年(1743年)
十二月十四日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47)
五月初一
質莊親王
永琮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乾隆十一年(1746年)
四月初八
乾隆十二年(1747年)(1.8)
十二月二十九日
哲親王、悼敏皇太子
永璇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時為嘉妃)
乾隆十一年(1746年)
七月十五日
道光十二年(1832年)(86)
八月七日
儀慎親王
永瑜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時為嘉妃,臨盆前晉封)
乾隆十三年(1748年)
七月九日
乾隆十四年(1749年)(1)
四月二十七日
(未命名)舒妃葉赫那拉氏乾隆十六年(1751年)
五月十九日
乾隆十八年(1753年)(2)
六月七日
永瑆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時為嘉貴妃)
乾隆十七年(1752年)
二月七日
道光三年(1823年)(71)
三月三十日
成哲親王
永璂繼皇后那拉氏乾隆十七年(1752年)
四月二十五日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4)
正月二十八日
貝勒
永璟繼皇后那拉氏乾隆二十年(1755年)
十二月二十一日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1.7)
七月二十四
永璐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時為令妃)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七月十七日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2.8)
三月十八日
颙琰(永琰)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時為令貴妃)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十月六日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60)
七月二十五日
嘉慶帝
永銓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時為令貴妃)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十一月三十日
乾隆三十年(1765年)(2.3)
三月十七日
永璘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時為令皇貴妃)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五月十一日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54)
三月十三日
慶僖親王

皇女

皇女
姓名生母
皇長女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時為嫡福晉)
雍正六年(1728年)
十月二日
雍正七年(1729年)(1)
十二月二十七日
皇次女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時為侍妾)
雍正九年(1731年)
四月
雍正九年(1731年)(8個月)
十二月
皇三女
固倫和敬公主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時為嫡福晉)
雍正九年(1731年)
六月二十八日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61)
八月十五日
皇四女
和硕和嘉公主
純惠皇貴妃蘇氏
(時為純貴妃)
乾隆十年(1745年)
十二月二日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2)
九月七日
皇五女繼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十八年(1753年)
六月二十三日
乾隆二十年(1755年)(2)
四月二十二日
皇六女忻貴妃戴佳氏
(時為忻嬪)
乾隆二十年(1755年)
七月十七日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3)
八月二十六日
皇七女
固倫和靜公主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時為令妃)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七月十五日
乾隆四十年(1775年)(19)
正月十日
皇八女忻貴妃戴佳氏
(時為忻嬪)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十二月七日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0)
五月二十一日
皇九女
和碩和恪公主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時為令妃)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七月十四日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22)
十一月十九日
皇十女
固倫和孝公主
惇妃汪氏乾隆四十年(1775年)
正月三日
道光三年(1823年)(48)
九月十日

影視形象

飾演乾隆的演員影視作品飾演乾隆的演員影視作品
魏鵬飛乾隆遊江南李英香妃
達式常江南書劍情
戈壁恩仇錄
張多福風流乾隆
新馬師曾乾隆皇遊江南
乾隆皇大鬧萬花樓
羅劍郎乾隆皇大鬧杏花樓
盧持雍正皇帝勾峯梅花烙
張國立宰相刘罗锅
少年嘉慶
張鐵林還珠格格第一、二部
鐵齒銅牙紀曉嵐
龍鳳奇緣
鐵將軍阿貴
布衣天子
高明嘉慶微服私訪記郭旭新班禪東行
甘向寧香妃與乾隆譚非翎大貪官和珅
韓小磊劉羅鍋斷案傳奇賈致鋼雍正王朝
徐錦江皇帝也風流張豐毅揚州八怪
鬱尚校乾嘉巨案許文廣皇宮寶貝
李志輿九歲縣太爺朱泳騰風流才子紀曉嵐
鄭少秋戲說乾隆系列
书剑恩仇录 (1976年)
书剑恩仇录 (2009年)
王皓才子佳人乾隆皇
王書麒大內群英萬梓良大內群英續集
狄龍還珠格格第三部焦晃乾隆王朝
张勇手夢斷紫禁城邱心志新還珠格格
黃元申滿清十三皇朝陳昭榮新書劍恩仇錄
沈孟生書劍恩仇錄 (1992年)任達華書劍恩仇錄 (1987年)
黄日华英雄出少年刘德华皇上保重
古天樂乾隆大帝游天龍書劍江山
魏骏杰御用闲人
雪山飞狐
江華金玉滿堂
李煒棋騙中傳奇鄭子誠雲海玉弓緣
于波李衛辭官袁弘上書房
勾峰梅花烙王文杰後宮甄嬛傳
陳旭宮鎖珠簾吳京江山為重
江山兒女幾多情
徐少強七品欽差劉羅鍋岳躍利草民縣令
馮遠征曹雪芹金安歌倚天欽差
吳孟達少年大欽差何晟銘王者清風
黃少祺少年寶親王尊龍乾隆與香妃
湯鎮宗避暑山莊大傳奇侯祥玲寶帖傳奇
王冰滄海百年
褡褳王爺
人小鬼大劉羅鍋
高蘭村大清御史
趙寧宇宮廷畫師郎世寧
駐藏大臣
陳寶國大清洗冤錄
李楠南少林李盟少年訟師紀曉嵐
李法曾嘉慶皇帝陳鋭縣令黃馬褂
隋抒洋醫痴葉天士付聰大國手
雷恪生大內低手張學軍貴妃還鄉
王文傑甄嬛傳陸詩雨三審奇石
黃覺畫框女人餘少羣錢塘傳奇
倪大紅大清鹽商王耀慶乾隆秘史
金澤灝美人香黎源糊塗縣令鄭板橋
宗峯巖天下糧田黃海冰劉墉追案
劉永乾隆下江南(電影)
乾隆下揚州
乾隆皇奇遇記
乾隆皇君臣鬥智
乾隆皇與三姑娘
乾隆香妃風流賬
陳浩民乾隆下江南(电视剧)
陈山聪幕後大老爺湯鎮業宫锁连城
吳風香妃張瑛書劍恩仇錄
黃允財洪熙官王卫国新書劍恩仇錄
遊天龍金玉緣
書劍恩仇錄
夏雨契爺皇帝
白彪書劍恩仇錄曹永廉
姚紹忠(童年)
鄭板橋
楊麗花乾隆下江南楊澤霖洪熙官
吳翠娥豬哥亮與嘉慶君俞立文方世玉
張兆輝方世玉與乾隆皇黃允財洪熙官
吳明龍君臨天下胡楓鐵嘴銀牙
聂远天下糧倉
延禧攻略

金枝玉葉

延禧紀事(暫未播出)

霍建华如懿传(四阿哥→宝亲王→皇帝→太上皇→清高宗)
寇振海嘉慶君遊台灣
紅墨坊
陳銳縣令黃馬褂
張國強天命倪齊民嘉慶君遊台灣
白鷹萬法歸宗一少林連奕名飛狐外傳

画像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参见

乾隆帝
出生于:1711年9月25日逝世於:1799年2月7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
清世宗胤禛(父)
年号:雍正
中国皇帝
清朝皇帝

1735年10月8日-1796年2月8日
雍正十三年八月廿三至乾隆六十年腊月三十
繼任:
清仁宗顒琰(第15子)
年号:嘉庆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明英宗朱祁镇
太上皇帝
1796年2月9日-1799年2月7日
嘉庆元年正月初一至嘉庆四年正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