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佛教)

(重定向自
 十二因缘 
無明
名色
六入
老死
 

梵文巴利語Upādāna),又譯為所取可取近取取著執受攝受執著,音譯為阿波陀那,佛教印度教術語。

字源

取(梵文巴利語Upādāna)的字面意思為攀爬、抓取。

概述

佛教認為,取為十二因緣之一。產生取[1],取產生執著[2],引起[3][4],導致的產生,使人無法解脫,而不能進入涅槃

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經》中對於所著的事不能放捨就是執著[5],執著可分我執與我所執,皆因無明煩惱所引。

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對於物質的偏愛稱為執著。

出處

五取蘊[6]的功能之一,載於《雜阿含經·四三經》等[7]

緣起法中,「緣取」,所取者為十二處[8],於名色等攀緣馳求,而煩惱生[9],「取緣」,輪迴於三界

分類

取統攝一切煩惱[10],即九十八隨眠十纏[11],分為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12]

參見

參考文獻

前任:
十二因緣
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