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向四果

(重定向自四果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四向四果,佛教術語,為聲聞修行的次第及证得的果位,出於《雜阿含經》。其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此四者稱四沙門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等四種果向,合稱四向四果。因為每一個果位都分成兩階段,所以又稱四雙八輩四雙八士

定義

在《雜阿含經》中,最早出現的是四果說,代表修行的四個成果[1],隨後被稱為四沙門果[2]。四果分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阿羅漢為最高的果位。前三果屬於有學(三無漏學尚未圓滿),阿羅漢屬於無學位。

四向四果是四果說的進一步細化,為四果之前再加上向四果的階段,共分八階。這四雙八輩的弟子,是僧團中的模範,為三寶中的僧寶[3]

上座部佛教的《清淨道論》記載:

分類

四沙門果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者稱四沙門果:

四沙門果為三無漏學的圓滿,其中須陀洹與斯陀含為的圓滿,阿那含為定的圓滿,阿羅漢為慧的圓滿[4]

四向四果

四向指的是,當修行達到加行位時,稱為初果向,或須陀洹向[5]。至斷三結時,則得初果,須陀洹果。接下來,進一步修行,稱為二果向。達致於得二果,斯陀含果。再重行前行,稱為三果向。斷欲界煩惱,不再還至欲界,則為得三果,阿那含果。往前,四果向。斷盡煩惱,先證兩果在圓證四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阿伽陀果。

八賢聖

四向四果中,初果向為賢人,得初果以上為七聖,合稱八賢聖。八賢聖合稱為僧寶[6][3]

相關條目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