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支佛

辟支佛梵語प्रत्येक बुद्ध羅馬化:Pratyeka-buddha巴利語Pacceka-buddha)是佛教中無師自證菩提,但離群索居獨自修行不說法化眾的聖者[1][2]。辟支佛又意譯為獨覺緣覺因緣覺緣一覺各佛。辟支佛出於無之世,當時佛法雖已滅,而能獨自修行證果。辟支佛性好寂靜,樂行頭陀,無力傳揚自己證悟的佛法,沒有聲聞弟子眾,所以佛教認為辟支佛無法像佛陀一樣成為人、導師。[3][4]

譯語

辟支(梵語Pratyeka巴利語Pacceka),梵語音譯「鉢剌翳迦」[5]、「畢勒支底迦」[2]。又音譯作「辟支迦」[6][7],意思是「各各獨行」。

辟支佛是音譯詞,其意譯通常作「獨覺」、「緣覺」[8],其他的譯語有「因緣覺」[9]、「緣一覺」[10]、「各佛」[8]

類型

根據《俱舍論》以及《大智度論》等,獨覺(梵云畢勒支底迦、鉢剌翳迦,此曰各各獨行[2])分為二種[11]

  • 部行(Varga-cārin)獨覺:前世本是聲聞前三果人(一說:本是初果人。另有餘師說:本是修習順決擇分聲聞弟子),於投生無佛法之世時,證得第四勝果。因離教獨證,轉名獨勝(pratyekajina)[12][13]。智慧與阿羅漢無異。又名小辟支迦佛[14]
  • 麟角喻/犀角喻(Khaḍgaviṣāṇa-kalpa)獨覺:於一百大中,累世修習菩提資糧,於今世得辟支佛。智慧利勝阿羅漢,能久入禪定,常樂獨處。又名大辟支迦佛[15]

又按《大智度論》,別有一類辟支佛名為「因緣覺」(梵云鉢羅底迦,此曰緣[2][16][17])。是由先世福德、願行等果報,在今世見小小因緣(如見林樹毀壞、飛花落葉)就能自行覺悟,以智慧斷諸煩惱入辟支佛道[18]

辟支佛的故事

增壹阿含·力品·七經》中,記載王舍城附近有座「仙人窟山」(梵語:Ṛṣigiri)。此山恆有神通菩薩、得道羅漢、婆羅門仙人居住,亦有辟支佛住其中[19][20]。據《中部·仙吞經》所說,有五百位辟支佛,入此山後不知所終。人們看見後,就說:『這山吞了這些仙人。』,於是稱其為仙吞山(巴利語:Isigili)[21]

有些阿羅漢雖在聲聞眾數,如大迦葉舍利弗等,皆是辟支佛根性人,其力同於辟支佛[22],即便不遇佛陀也會成就辟支佛。如《增一阿含經·壹入道品·六經》所說:

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

南傳上座部明昆西亞多《南傳菩薩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表示:

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記載:

又《順正理論》中說: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中稱辟支佛為「緣覺乘」,這是以辟支佛由宿世福德、利根,善觀十二因緣而悟道[24]。引證如《大智度論》所明,該故事類同於巴利《本生經》中的「達利穆迦辟支佛本生」(Darīmukha-jātaka)[18]智顗《四教義》中引述如下:

另外,按智顗《四教義》的解釋,聲聞、緣覺以修習四念處得道。由「總相觀斷結,智慧粗故,但除正使」名聲聞乘,「別相觀因緣,智慧細故,侵除習氣」而名辟支佛。又由聲聞根鈍,故先觀苦諦說一切有部現觀四諦先觀苦諦)。緣覺根利,先觀集諦[25]

大乘佛教聲聞乘緣覺乘小乘,中乘,合稱二乘,並且推崇成佛之道的菩薩乘視之為大乘(一佛乘),三者合為三乘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