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輿萬國全圖

地图
(重定向自坤舆万国全图

坤輿萬國全圖》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明朝光祿寺少卿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圖。 此圖不僅匯集了當時中西方對世界地理的全部探索成果,並且是中國現存最早有完整經緯線的世界地圖[2],在地理學製圖學界具有重要地位。[3]

左 1-3 幅
右 4-6 幅
「坤輿萬國全圖」现存明尼苏达大学圖書館版本,由美国國會圖書館扫描
坤輿萬國全圖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坤輿萬國全圖
简化字 坤舆万国全图
字面意思世界無數國家的地圖
義大利語名称
義大利語Carta Geografica Completa di tutti i Regni del Mondo(世界所有王國的完整地理地圖)

歷史

利瑪竇是一位耶穌會神父,是最早居住在中國的西方學者之一,精通中文書法和古典中文。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利瑪竇自澳門广东肇庆,成為第一批進入中國的耶穌會士之一。 他與中國合作者合作製作了第一張中國世界地圖《山海舆地全图》,於1584年製作完成,由王絆首刻于肇庆。[2]利瑪竇擁有一張小型的意大利地圖,應肇慶省知事王絆的要求,利瑪竇創建了其中文版本。王絆希望這份文件能成為探險家和學者的資源。[4]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1月24日,利驥成為第一位進入明朝首都北京的耶穌會士,也是第一批西方人之一,他帶著對於歐洲和西方的地圖集抵京師獻圖,深受明神宗喜愛。萬曆三十年(1602年),應萬曆皇帝的要求及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等中國學者出資刊行,利瑪竇於北京刻印第三張,也是最大的世界地圖,改曰《坤輿萬國全圖》。[2],[5][6]

根據約翰·D·戴(John D. Day)的說法,利瑪竇在1603年之前在中國期間,準備了四版中國世界地圖:

  • 一張1584年在肇慶製作的木刻早期版本,名《輿地山海全圖》
  • 一張1596年刻在碑文上的地圖,名為《山海輿地圖》;
  • 一張1600年修訂版的1596年地圖,通常稱為《山海輿地全圖》,由吳仲明刻版;
  • 一張1602年在北京印製、以六塊面板呈現、版式更大且更精緻的1584年地圖《坤輿萬國全圖》。[6][7][8][9]

說明

利瑪竇於1602年的繪製的原始圖是一幅非常巨大的木刻地圖,高5英尺(1.52米),寬12英尺(3.66米),使用偽圓柱狀地地图投影,在地圖上將中國放在已知世界的中心位置。這也是歷史上第一幅顯示美洲的中文地圖。地圖的鏡像原本刻在六塊大木塊上,然後用褐色墨水雕版印刷在六塊桑蠶紙上,類似製作折屏風的過程。

地圖相當準確地描繪了北美和南美以及太平洋。中國與亞洲、印度和中東的連接。歐洲、地中海和非洲也被很好地描繪出來。詹姆斯·福特·貝爾信託基金的董事黛安·內曼指出:「雖然存在一些扭曲,但地圖上的內容反映了商業、貿易和探險的結果,因此人們能夠很好地了解當時的情況。」[10]

詳細資訊

波隆那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藏品,包括第1和第6面板(左和右)。
1602年利瑪竇地圖,第一左面板頂部有著北半球的小尺度極坐標投影。

《坤輿萬國全圖》高5英尺(1.52米),寬12英尺(3.66米),该图并非以中國为中心,中国位于地圖中间线偏左的地方。

該地圖附註地理誌異,並包含描述世界各個地區的圖像和註釋。包括提及四大洋如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非洲被指出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和最長的河流。對北美的簡短描述提到了「駝峰牛」(野牛)、「野馬」,並提到了「加拿大」。地圖將佛羅里達州識別為「花地」,即「花園之地」。還列出了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區域,包括「哇的麻剌(瓜地馬拉、「宇革堂」、(尤卡坦半岛)和「智里」(智利)。地圖的繪製者利瑪竇簡要描述對美洲的發現。「很久以前,沒有人知道有北美洲、南美洲或麥哲倫洲(早期地圖製作者給澳洲、南極洲和火地島等地一個未知的南方大陸的名字),但一百年前,歐洲人乘坐船航行到海岸的一些地方,並發現了它們。」

1938年,教皇圖書館編輯的帕斯夸萊·德利亞全面的作品出版了評論、注釋和整個地圖的翻譯[11]。這些地圖包含了豐富的使用說明和製作所需儀器的詳細插圖,以及關於「地球和天上世界系統」的概念解釋。地圖中間有馬太奧·利瑪竇的長篇序言,描述了太平洋的特徵。德利亞的全文翻譯如下:

博洛尼亚的自然史博物館收藏了1602年利瑪竇地圖的六幅板中的第一和第六幅。然而在修復和安裝過程中,由於錯誤插入了德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汤若望《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敘》的中央板,使得將兩個部分分隔開來,1958年,羅馬大學的漢學家帕斯夸萊·德利亞證實了該博物館擁有該地圖的真實性,指出「這是一部地理和地圖學作品的第三版,它使利瑪竇在中國聲名鵲起。他在1584年在肇慶出版了第一版,隨後在1600年在南京出版了第二版,兩年後在北京出版了第三版。」[12]

在地圖標題左側印有風俗禽獸;四方各置「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月食圖」、「中氣圖」,附帶的銘文解釋了行星的運動。右側部分(第6面)有其他銘文,關於地理和海洋學的一般想法。另一個銘文記錄了關於太陽運動的摘錄。在左側部分(第1面)的頂部提及日食的解釋以及測量地球和月球的方法。兩個部分都帶有耶穌會的特徵印記,即耶穌會的IHS標誌。南半球的地名底下是地圖的中文出版者和日期:1602年秋季的第一個月的某一天。[12]

地圖還包括對緯線經線的解釋,證明太陽比月亮大的證據,顯示行星距離地球的表格,以及關於日夜長短變化的解釋,以及與主要地圖非常一致的地球極投影。[13]

现存

已发现的李之藻於1602年的原刻本《坤舆万国全图》整理如下。[14][15][16]

已知的完整副本:
  1. 梵諦岡教廷圖書館藏本。[6][17]
  2.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詹姆斯·福特·贝尔图书馆英语James Ford Bell Library藏本。[18]
  3. 日本京都大学藏本。(圖上三枚耶穌會印章均被刮去。)[19][18][4]
  4. 日本宮城縣立圖書館藏本。[20]
  5.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本。(周圍的利瑪竇序文與九重天圖等配圖遭切除,只剩橢圓形地圖本身。)[21]
  6. 菲利普·羅賓遜(Philip robinson)舊藏本。(原為法國巴黎「克萊芒學院」藏本。1924年在大英圖書館舉辦的「中日地圖展」展覽。)1988年被法國收藏家亨利·希勒購得。1991年出現在拍賣行,今下落不明。但有觀點認為現在仍由亨利·希勒收藏。
其餘殘本:
  1. 義大利「波隆那大學自然史博物館」藏本。(殘本,僅存兩幅,第一幅與第六幅)
  2.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藏本
  3. 英國倫敦皇家地理學會藏本
  4. 聖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图书馆藏本。

其中奧地利國家圖書館英國倫敦皇家地理學的藏本可能非1602年的原刻本,而是以李之藻版為底本的清代摹刻本。此外,還有有一份德禮賢神父(Pasquale d'Elia)認為是刻工為了營利私下刻製的「工人摹刻本」,今下落不明。

貝爾圖書館副本

貝爾圖書館保存的1602年副本。

2009年12月,明尼蘇達大學詹姆斯·福特·贝尔图书馆英语James Ford Bell Library宣布從倫敦著名的稀有書籍和地圖經銷商伯納德·J·夏佩羅英语Bernard_Shapero公司購得了1602年利瑪竇地圖的兩份副本中的一份,價值100萬美元,是有史以來第二昂貴的地圖購買。這份副本曾長期由日本一位私人收藏家擁有。

詹姆斯·福特·貝爾信託基金會的總裁福特·W·貝爾在接受明尼蘇達公共廣播公司節目記者的採訪時表示:「這樣的機會很少出現。這幅地圖是市場上唯一的一份,而且也可能是唯一的一份。所以我們必須把握這個機會。」[22]

該地圖於2010年1月至4月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首次在北美展出。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與地圖部門對其進行了掃描,以創建一個永久的數位影像,將於同年於世界數位圖書館上線,供學者和學生研究。該地圖隨後簡短展出於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然後移至貝爾圖書館展出。[23]

摹繪本

傳入日本並經抄繪、上色的「坤輿萬國全圖」摹繪本(東北大學圖書館狩野文庫收藏)

《坤輿萬國全圖》摹繪本已知共有9份[24][14] ,圖上有各類動物及船隻為其最主要特徵。[25]目前中国没有《坤舆万国全图》原刻本的收藏。中国国内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据彩色摹绘本现藏于南京博物院[26]

該地圖的各種版本被出口到了朝鮮和日本。其中一份未經指定但非常詳細的兩頁彩色日本副本於1604年左右製作。該地圖上的文字採用日文片假名,用以表示整個西方世界的地名。

一份朝鮮手抄的複製版《坤輿萬國全圖》(韓語:곤여만국전도),由畫家金振汝[27]朝鮮王朝肅宗34年(1708年)製作,尺寸為533×170厘米,用桑皮纸制成。這幅地圖呈橢圓形,於朝鮮世宗36年(西元1710年)由李觀正和權姬兩位朝鮮使臣帶回韓國。目前收藏並展示在首爾國立大學博物館,該件於1985年8月9日被指定為第849號國寶。這幅地圖展示了五大洲和850多個地名。它包含了有關每個地區的民族群體和主要產品的描述。在橢圓形外的邊緣,有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圖像,亞里士多德的地心說世界體系以及太陽和月亮的軌道。它有崔錫鼎的序言,提供了有關地圖的構成和製作過程的資訊。[28]

  1. 南京博物院藏本(彩繪,1-6幅)
  2. 韓國首爾大學藏本(彩繪,1-8幅)
  3. 日本大阪北村芳郎藏本(彩繪,1-8幅)[29]
  4. 美國凱達爾捕鯨博物館藏本(Kendall Whaling Museum)(彩繪,僅第3幅)
  5. 法國人理格藏本(彩繪,1-8幅)
  6.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彩繪,僅第4幅)
  7. 韓國奉先寺藏本(彩繪,1-8幅;已毀,首爾大學奎章閣存有黑白照片,韓國實學博物館藏有復原圖[30][31]
  8. 美國魯德曼古地圖商店49843號(彩繪,僅第1、6兩幅)
  9.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本(墨線仿繪,1-6幅),1930年仿繪自南京藏本。
  10.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圖書館藏本(彩繪,1和6幅)1675
  11. 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本(彩繪,1-6幅)。[32]

另有禹貢學會1936年的影本,為日本京都大學藏本之影本。[15]

2017年於拍賣會又出現一彩色摹繪本,斷代17世紀上半葉,可能是在北京製作。[33]

1602年後出版的中國地圖

在1610年於北京去世之前,利瑪竇製作了《坤輿萬國全圖》之後的四幅世界地圖:

  • 1603年的八片式版本《兩儀玄覽圖》(用於遠距天地觀測的地圖)[34][35]
  • 一本基於1600年地圖的小冊子,也被稱為《山海舆地全图》,由郭子章雕刻;
  • 一份新的1608年版本,十二份呈獻給皇帝。
  • 1609年的兩半球地圖。[6]

在1607或1609年,《山海舆地全图》曾發表在地理論著《三才圖會》中。1620年,艾儒略製作了世界地圖《万国全图》,將中國置於世界地圖的中心位置,按照利瑪竇的格式和內容,但尺寸小得多(49厘米×24厘米)。這張地圖被收錄在阿萊尼的地理著作《职方外纪》的一些版本中提及。他在1623年的序言中指出,另一位耶穌會士迭戈·德·潘托哈(1571–1618),應皇帝之命翻譯了另一份歐洲地圖,也遵循了利瑪竇的模型,但對該作品沒有其他了解。

1633年,耶穌會士毕方济在南京編寫並注釋了另一份世界地圖,名為《坤舆全图》,該地圖仿照《坤輿萬國全圖》形式編繪而成,配合新的地理知識改進部份內容。

1674年,南懷仁編繪巨幅《坤輿全圖》,該件由八個面板組成,每個面板尺寸為179厘米×54厘米,共同以墨卡托投影方式展示兩個半球。兩個外卷軸分別描繪包含有關地理和氣象的各種信息的裝飾框。南懷仁製作《坤輿全圖》的目的是進呈康熙皇帝御覽之用,目前已知在歐洲、日本、臺灣、美洲和澳洲有至少十四或十五份此地圖的拷貝和版本。

宗教意義

利瑪竇是一位耶穌會神父,其使命是讓中國人皈依羅馬天主教。他認為,透過展現對世界的卓越理解可能會有所幫助,並相信這種理解源自於基督教信仰。他製作地圖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外交嘗試,以確認其宗教和文化的偉大。利瑪竇宣稱這幅地圖「證明了主宰天地的至善、偉大和統一」。[13]

圖庫

備註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书籍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