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鬣蜥

美洲鬣蜥科的一属爬行动物
(重定向自岩鬣蜥屬

岩鬣蜥岩鬣蜥屬Cyclura,又名圓尾蜥屬或圓尾鬣蜥屬)的蜥蜴,分佈在加勒比地區[1]牠們是高度的特有種,在每一個島上都只有一個物種亞種[2][3]

岩鬣蜥屬
犀牛鬣蜥
科学分类 编辑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爬行綱 Reptilia
目: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鬣蜥亞目 Iguania
科:美洲鬣蜥科 Iguanidae
属:圆尾蜥属 Cyclura
Harlan, 1825

參見內文

分類

岩鬣蜥屬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圓尾」,取自牠們尾巴上的厚環,中文以圓尾蜥屬翻譯最接近。[4]現時岩鬣蜥屬共有9個已描述的物種及8個確認的亞種[2][5][6][7][8][9]

  • 巴哈馬圓尾鬣蜥(C. carinata
    • 土凱鬣蜥(C. c. carinata
    • 巴氏鬣蜥(C. c. bartschi
  • 牙買加鬣蜥(C. collei
  • 犀牛鬣蜥(C. cornuta
    • 那瓦薩島犀牛鬣蜥(C. c. onchiopsis):相信已經滅絕
    • 摩那島犀牛鬣蜥(C. c. stejnegeri
  • 突棱圓鱗鬣蜥(C. cychlura
    • 安得鲁斯島鬣蜥(C. c. cychlura
    • 埃克斯馬鬣蜥(C. c. figginsi
    • 艾倫礁石鬣蜥(C. c. inornata
  • 藍岩鬣蜥C. lewisi[10]
    藍岩鬣蜥
  • 古巴鬣蜥(C. nubila
    • 開曼鬣蜥(C. n. caymanensis
  • 安那吉達島鬣蜥C. pinguis
  • 瑞克岩鬣蜥(C. ricordi
  • 艾克林圓尾鬣蜥(C. rileyi
    • 圣萨尔瓦多岩鬣蜥(C. r. rileyi
    • 白岩鬣蜥(C. r. cristata
    • 埃克林鬣蜥(C. r. nuchalis

棲息地

岩鬣蜥一般分佈在加勒比地區亞熱帶。牠們棲息在石灰岩及稀疏植被的環境,植被包括乾旱度中等的洋槐森林至較高的仙人掌[11]這些島嶼都是沒有火山的,有很多天然的石灰岩洞穴藏身。[11]

食性及壽命

岩鬣蜥主要都是草食性的,吃不同種類的葉子花朵草莓果實[3]一項研究發現岩鬣蜥曾吞下的種子發芽較其他的快[12][13],這些種子也有一種適應性會在非常短的雨季內萌芽。[13]岩鬣蜥也扮演了傳播種子到其他地方的角色,尤其是當雌蜥遷徙至繁殖地時。故此岩鬣蜥可以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13]岩鬣蜥較罕見的也會吃昆蟲幼蟲蛞蝓鳥類屍體及真菌。個別個體也有是肉食性的。[3]

在飼養下出生的岩鬣蜥中,紀錄最長壽的是開曼鬣蜥,壽命達33歲。[14]另外,於1950年在大開曼曾捕獲一隻藍岩鬣蜥,於1985年進口到美國,後來於1997年借往德克薩斯州格拉迪波特動物園(Gladys Porter Zoo)。[15]動物園內的職員將牠命名為哥斯拉,並一直活到2004年。[15]在被捕捉時相信牠是15歲[15],臨終時69歲,是世界上最長壽的蜥蜴[15]

繁殖

岩鬣蜥是兩性異形的。[16][17]雄蜥比雌蜥較大,背冠也較明顯。雄蜥的大腿上有股孔,用來釋放費洛蒙

雄蜥一般在3-7歲就達至性成熟,詳細要視乎物種亞種而定;[16]雌蜥稍快,2-5歲就已達至性成熟。除了埃克斯馬鬣蜥外,其他雄蜥都是高度地盤性的。[16]牠們會於每年第一個雨季前或開始時(約5-6月)進行交配,時間長達2-3個星期。[16]雌蜥每次會生2-34隻蛋,平均每40天就生17隻蛋。[16]大部份雌蜥都會在生蛋後幾日保護巢穴,孵化期為85天。[16]岩鬣蜥蛋是所有蜥蜴中最大的。[16]

保育狀況

所有岩鬣蜥都是瀕危物種[13][18]:其中9種是處於極危、4種瀕危、3種易危及1種相信已經在野外滅絕[2]由於岩鬣蜥可以平衡生態系統,牠們的消失會造成嚴重的影響。[13]由於牠們的數量非常稀少,加上土地的開發、過度放牧家畜及被野生哺乳動物人類的獵殺,都對牠們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2]

保育計劃

於1990年,美國動物園與水族館協會(American Zoo and Aquarium Association)將岩鬣蜥定為最優先保育的動物[18]他們率先飼養繁殖極危藍岩鬣蜥[18]

印第安納波利斯動物園(Indianapolis Zoo)展開了對16種岩鬣蜥的研究及保育計劃。[18]計劃包括了定立飼養及野生的生物基準值、科學調查、保育工作、實地調研及飼養繁殖計劃。[18]動物園已在多明尼加共和國工作了接近10年,並繼續瑞克岩鬣蜥的研究及保育。[19]

參考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