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泰和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14°54′E / 26.79°N 114.90°E / 26.79; 114.90

泰和县
泰和县在江西省及吉安市的位置
泰和县在江西省及吉安市的位置
坐标:26°47′40″N 114°53′47″E / 26.79444°N 114.89639°E / 26.79444; 114.89639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江西省
語源“地产嘉禾,和气所生”
面积
 • 总计2,666 平方公里(1,029 平方英里)
海拔52 公尺(171 英尺)
人口(2021)
 • 總計57.86[1]万人
 • 密度192人/平方公里(500人/平方英里)
 • 城区人口10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343700
車輛號牌赣D
行政区划代码360826
国内生产总值(2010)¥76.36[2] 亿
人均¥14907
網站{{URL|example.com|可选的显示文本}}

泰和县中国江西省中部偏南,是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井冈山机场位于境内。“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縣政府駐澄江鎮嘉禾大道。

历史

上古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泰和县境内可证实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秦代则属九江郡,秦代期间境内设立庐陵县[4],管辖范围包括目前吉安及赣州大部区域,县治位于今泰和县境内禾水之畔[5]。西汉王莽时期,改名为恒亭县,东汉初,复名庐陵县。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置西昌县,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并析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西昌县治在今县城城西,东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庐陵郡,置庐陵南郡都尉(管辖范围为今赣州区域,郡治于都),东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析庐陵郡地,立安成郡(今安福县)。(太康年间,迁郡治于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二十里)[5]

中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人口大规模南迁,带来了当时北方较先进的农耕技术,吉泰盆地赣江河谷地区的农业生产进入持续发展时期,泰和亦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域[4]开皇十年(590年),东昌、遂兴、永新等县并入西昌,改设安丰县,次年(591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6]武德五年(622年)升泰和为南平州,三年后废州改为太和县(改泰为太)[7]

近古

荷兰人约翰·纽霍夫在1665年所画的泰和风景图

唐至五代十国时期,吉泰盆地经济进一步发展,两侧的丘陵和山地地区也渐次得到开发,人口增多,太和县辖境被逐渐析分,先后析太和置永新县、遂川县,再析遂川、太和置万安县,至北宋中期,县境已缩至与今日相近,此后较少有大的变动。元貞元年(1294年)升太和为州[7]洪武二年(1369年)废太和州,复为泰和县(改太为泰)[7]

近代

清朝后期,泰和县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反复易手遭受重创[8]民国时期,南北交通大动脉转移到湖广一带,泰和成为偏远地区之一,经济上进一步下滑。在第一次国共内战中,泰和的白云山、老营盘、碧江洲等山区先后成为战场之一,县城亦曾易手,再加上两党内部的多次清洗,泰和的经济和人口继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再次遭受重创。在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于1939年南迁至泰和县,泰和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1945年1月,日军地面部队攻入吉安地区,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7月,日军自赣南向南昌撤退,一路烧抢,泰和马家洲和永昌市两个繁华的集镇均被毁。1949年7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泰和,成立了泰和县人民政府。[6]

地理

泰和县地形图

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山峰林立,有多座海拔1000以上的山峰。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山峰均低于800米。山地占全县面积的15.9%。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开阔的赣江河谷平原,占全县面积的29.6%,县城坐落于中心的赣江北岸。河谷与东西两侧山地之间则是占全县面积达54.5%的丘陵[9]

全县森林面积1413.69平方公里[2]。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89种,是江西省木材重点生产基地[10]。泰和县属南方壤丘陵区,水力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江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泰和县水资源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22.44亿立方米,过境客水量多年平均380.9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75万千瓦,建有大小水库2673座,包括2座大(二)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0]。境内已发现矿种20余种,主要有钨、石灰石、瓷土、型砂和石膏等。其中钨矿(品位1.5%)总储量130万,主要集中在小龙镇[10]

泰和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多年平均气温18.7度,极端最高气温41.5度(2003年8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6.0度(1991年12月29日)。相对湿度较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结冰期短,无霜期及日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8天[11]。雨量丰富,但雨热不同步,4-6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44%,5、6月份常因暴雨而形成洪水;而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份却高温少雨,易出现伏旱而造成粮食减产。

泰和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平均高温 °C(°F)10.7
(51.3)
12.3
(54.1)
16.5
(61.7)
23.0
(73.4)
27.7
(81.9)
31.1
(88.0)
34.3
(93.7)
33.7
(92.7)
29.8
(85.6)
24.9
(76.8)
19.1
(66.4)
13.9
(57.0)
23.1
(73.6)
平均低温 °C(°F)3.9
(39.0)
5.6
(42.1)
9.4
(48.9)
15.5
(59.9)
19.8
(67.6)
23.4
(74.1)
25.7
(78.3)
25.3
(77.5)
21.8
(71.2)
16.5
(61.7)
10.5
(50.9)
5.2
(41.4)
15.2
(59.4)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68
(2.7)
100
(3.9)
159
(6.3)
199
(7.8)
225
(8.9)
220
(8.7)
100
(3.9)
135
(5.3)
91
(3.6)
76
(3.0)
62
(2.4)
38
(1.5)
1,473
(58.0)
月均日照時數796872971321602492281661471311301,659
数据来源: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地面标准值示意图集(1971-2000)(提示:来源非直接数值,可能存在±5%范围误差)

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泰和县行政区划简表
乡名所辖都名今大致位置
仁善乡一至八都苑前、万合
仙槎乡九至十八都小龙 中龙 灌溪
云亭乡十九至三十六都老营盘 上圯 水
槎 沙村 上模
千秋乡三十七至四十八都
五十六至六十三都
(四十五都为县治)
澄江 塘洲 沿
溪 马市 苏溪
信实乡四十九至五十五都南溪 螺溪 石山
高行乡六十四至七十都禾市 桥头 碧溪

区划沿革

明清时期,全县划分为6个乡,从东至西依次为:仁善乡、仙槎乡、云亭乡、千秋乡、信实乡和高行乡。6个乡再分为70个都,按数字顺序命名。县城位于四十五都,城内分为东西两厢[12]。1910年,地方自治,取消乡,全县划分为23个自治会。1926年,以原6乡范围划为6区,区再分为26乡1镇:千秋乡为第1区,仁善乡为第2区,仙槎乡为第3区,云亭乡为第4区,信实乡为第5区,高行乡为第6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全县分为50多个乡镇。1958年改乡镇为人民公社,全县分为23个公社:澄江、三峰(后更名碧溪)、桥头、禾市、苏溪、荆洲(后更名马市)、栖龙、三都、石山、玉华(1961年更名南溪)、上田、沿溪、塘洲、樟塘、万合、冠朝、上模、高陇、古坪(后更名灌溪)、苑前、水槎、中龙、回龙(后更名老营盘)。1961年撤澄江公社复置澄江镇,1982年析中龙公社复置小龙镇,其余公社于1984年撤消,复设乡镇,其中老营盘公社分设老营盘和上圯两个乡。1990年析沿溪、上田两个乡新设文田乡。2001年末,文田、上田并入澄江镇,栖龙并入马市镇,樟塘并入万合镇。此后乡级行政区划未再变动。[13]

现行行政区划

泰和县下辖15个、6个[14]

澄江镇、​桥头镇、​禾市镇、​螺溪镇、​苏溪镇、​马市镇、​塘洲镇、​冠朝镇、​沙村镇、​老营盘镇、​小龙镇、​灌溪镇、​苑前镇、​万合镇、​沿溪镇、​石山乡、​南溪乡、​上模乡、​水槎乡、​上圯乡、​中龙乡、​小龙矿区管委会、​八一八矿区、​井冈山机场、​泰和县工业园区、​武山垦殖场泰和综合垦殖场

人口与语言

泰和县人口变动图(万人)
1851年-2008年[2][15][16]

泰和县地处吉泰盆地,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经过隋至宋的大开发后,人口开始繁密,清朝道光末泰和人口已达到58万。但此后历经太平天国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等战争的严重破坏,人口损失巨大,至1936年泰和人口仅余18.8万人[15]。2010年,全县人口增长到5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2万,占总人口的82%,城市化率较低,仍是传统农业型人口结构。在民族结构上,99%以上人口为汉族少数民族仅5千多人,主要有等族,散杂居住在偏远山区[17]

泰和话是绝大部分泰和居民使用的方言,属赣语吉茶片,由于赣江的阻隔,河西与河东居民之间的口音有一定差异。另有少部分人说客家话,总数约有两三万,主要分布在邻近遂川县的碧溪、桥头和邻近兴国县的小龙、中龙、老营盘、上圯、水槎等乡镇的边沿山区[18]

2021年末,泰和縣總人口為57.8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1.5萬人,鄉村人口36.36萬人。

交通

泰和县交通网络示意图

泰和县地处水陆要冲,“咽喉荆广、唇齿淮浙”,自古即为南北通衢。秦代开辟的京师通往岭南的“通南越道”即经过泰和。隋唐在县城东建有白下驿,沿用至明代。宋代在县西南和县东北分别置浩溪水驿和淘金水驿,沿用至明清[19]。但在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转到湖广一带,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遂成为边远封闭地区,交通发展极其缓慢。1932年才修建了境内第一条公路——赣粤线泰和段。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通过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建设,开始实现乡乡通公路[20]

自1995年京九铁路通车开始,作为区域交通中心,泰和县的对外交通获得大发展的机会,经过赣粤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井冈山机场的改扩建,迅速构建起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在内的现代交通网络,成为江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21]

井冈山机场

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泰和县城纵横交错,2010年底,境内公路总长2211.5公里[2]大广高速公路从北至南纵贯泰和县,在县境内设有泰和马市两个出入口[22]泉南高速公路于2010年9月16日通车[23]泰井高速公路是自泰和至井冈山的省内横线高速公路,在泰和县境内设有泰井枢纽、机场互通、禾市互通、白鹭湖互通和碧溪互通四个出入口[22]。2019年12月26日,昌贛客運專線通車,並與既有京九線共用泰和站[24]

纵贯全县的赣江是县内主要航道,上溯赣州,下通长江,历史上,赣江水运曾泰和县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在泰和县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受水电工程和降水量减少的影响,赣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冲击,长途水路客运目前已经完全取消,内河货运也有所萎缩,目前仅局限于木材、砂石、石油等大宗货物的运输。目前在建的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预计将渠化航道38公里,有效提高赣江航道的通航能力[11]

经济

泰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25]。当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到沿海打工。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6.36亿元,排吉安市各县第1位;人均生产总值13960元,排第7位;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5:50:25;财政总收入8.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1亿元;全年外贸出口12129万美元[2]

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由于1950年代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农业政策失误,如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林业承包责任制等,导致生产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单一,当地的农业生产并未得到有效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网络不畅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1]。当地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大豆红薯等次之,经济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烟草等。201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7366公顷,总产量50.0万,其中水稻种植面积81131公顷,总产量48.6万吨[2]

作为传统农业区,泰和县的现代工商业起步较晚。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江西省属企业工厂和金融机构——如民生机械、中央银行、重庆银楼、亚细亚药房、中国南货店等——迁入上田,泰和工商业繁盛一时[27]。这些企业虽在战后迁走,但却为泰和日后的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泰和县境内相继创建了糖厂、水泥厂、收割机厂、农药厂、拖拉机制造厂、酒厂、粮油公司、庆江化工厂(818厂)等国有和集体企业,并在各乡镇发动手工业者建立了各种行业合作社。但总体上而言,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政策倾向,泰和县城市化进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6]改革开放后,上述公有制企业多数相继关闭或民营化,仅少数仍为国有。目前的经济政策已转变为以引进外资、支持民营经济为主。泰和的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泰和工业园区,有建材、食品、医药化工、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再生纸等行业的上百家企业。同时,泰和县也开始利用其四通八达的优越交通条件,在泰井交通枢纽附近设立物流园区,发展物流产业。目前,泰和县城已被吉安市规划为两个市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另一个为井冈山市[28]

文教

泰和地属庐陵文化区,历来文风鼎盛。自宋代起,泰和就拥有完善而正规的学校体制,包括州学、县学、乡学、村学,另外还有石冈、萃和等全省闻名的书院[29]。历史上,共有396名进士、1261名举人出自泰和,其中包括3名状元、4名榜眼、4名探花[30]。清代期间,庐陵文化迅速衰落,泰和县在文化教育上也渐趋落后,民国起才有所恢复。抗日战争期间,先有国立浙江大学,后有江西省农业院、省立体育师范、江西民国日报社、大众日报社、省图书馆等文教机构随省政府迁至泰和,又有国立中正大学等院校在泰和成立,对泰和文化教育的重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7]

2010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3.2万人,小学141所,在校学生3.7万人[2]

  • 江西省泰和中学: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历年高考成绩居江西省前列。创办于1925年,有中科院院士潘际銮王梓坤、版画家董其中等著名校友[31]。校区因工农兵大道东延而被分成南、北两个校区。两个校区之间有地下通道连接。南校区主要为教学区(食堂和女生宿舍在南校区),北校区主要为生活区(体育馆在北校区)。2017年翻修校体育场,建设了一个足球场。
  • 泰和县第二中学:2009年5月晋升为江西省重点中学[32]
  • 泰和县实验小学:又称“实验一小”,坐落于泰和县工农兵大道武装部对面。实验小学是泰和县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一所小学,其前身是创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萃和书院[33]

社会

泰和乡村具有典型的现代宗族社会形态,其突出特征是“一村一姓,无村无祠”。宗族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几乎所有传统节庆与婚丧礼仪都融入了浓郁的宗族色彩,主要仪式均在祠堂中举行,并由宗族出面组织。虽然经历过土地改革破四旧的重大冲击,但在改革开放后,宗族活动又重新活跃,各村都积极重修族谱和修复宗祠。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日常的宗族重建活动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但在重建费用上得到年轻人较大的支持[29]

当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元宵节舞龙灯中秋节烧塔中元節(鬼节)祭祀等,不少民间节庆活动每次都是连续举行三日以上,而春节尤其隆重,大多数婚嫁仪式都于春节期间举行。因传统节庆繁荣,民间技艺众多,有扎灯彩、灯雕、唢呐等。然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及现代文化的冲击,节味渐淡,而民间技艺不少已濒临失传,对此当地政府已启动抢救性保护工作[34]

旅游

自然景观

泰和乡村一瞥
  • 紫瑶山位于苑前镇,因传说晋永嘉中有王子瑶得仙于此而得名。又名匡山,因唐贞观初年匡智者在此山修炼而得名[19]
  • 麻洲位于塘洲镇朱家村赣江边,有古樟500余株,200年以上的至少有200多株。由于距县城较近,吸引众多摄影与旅游爱好者[35]
  • 白口城遗址:位于县城西南郊赣江大桥南岸,分为内城和外城,总面积23万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一座汉晋时期城址[36]
  • 杨士奇墓:位于澄江镇杏岭村北山上,明代名臣杨士奇之墓。杨士奇是明初著名政治家,四朝内阁首辅,逝世后归葬故里,立御祭文碑,赠太师,谥文贞[3]
  • 科甲第:又称明德堂,位于万合镇梅冈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始建于宋绍定四年(1231年),迄今保存良好,是研究明清时期历史、民俗、建筑和雕刻的珍贵文物[3]
  • 槎滩陂:是建筑在牛吼河上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位于禾市镇张家村,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所建,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历时千年仍灌溉着泰和和吉安两县4万多亩良田,被称为江西的“都江堰[37]
  • 罗钦顺墓:位于上模乡桃岗村南山上,明代大儒罗钦顺之墓[3]。罗钦顺为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与地位。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逝世后谕祭,谥文庄,赠太子太保,以“大有功于圣门”而从祀孔庙[38]
  • 快阁:是位于泰和中学内的楼阁式建筑,“西昌八景”之一,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旧名慈氏阁,北宋初更名快阁,后因时任泰和县令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而驰名,成为泰和历代文人喜爱的登临题咏之处。1973年被龙卷风摧毁,1984年重建,但一直未竣工[39]
  • 狗子脑塔:又名苟子脑塔、龙头山塔,“西昌八景”之一,位于澄江镇横田村西南的龙头山上,是泰和县的标志性景点。始建于明万历25年(1597年),至今逾400余年[3]
  • 府山城遗址:座落于沙村镇学士里山上的一座土城遗址,筑于陈朝,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遗物经考古鉴定,属西周遗物,证实泰和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3]
  • 蜀江古村(大江村):位于马市镇东南部的蜀口洲。该村已有800多年历史,先后有21名进士,曾创造了“父子进士、朝天八龙、鸣阳之凤、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的人文盛况,村内有始建于明初的欧阳宗祠及数十栋清代古建筑。欧阳宗祠目前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

特产

  • 乌鸡:泰和最著名的特产,又称乌骨鸡、武山鸡、白凤,《本草纲目》将其列为滋补健身之上品,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观赏价值[41],曾搭载神舟三号参与太空生命科学实验[42]。泰和乌鸡是全国唯一的动物类“原产地域保护”品种,其商标在2007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 酸萝卜:泰和地方传统产品,味道甜、酸、辣、鲜、脆,有生津开胃、消积化食的功效[41]

人物

Category:泰和人

参考资料

專著

外部链接

🔥 Top keywords: Wikipedia:首页Special:搜索蔡依珊連勝文淚之女王不夠善良的我們背着善宰跑逆天奇案2毛泽东金智媛承欢记徐巧芯溫朗東排球少年!!金秀賢 (男演員)BABYMONSTER排球少年!!角色列表劉彥澧ILLIT习近平與鳳行周處除三害 (電影)BOYNEXTDOOR郭智輝梁小冰寄生獸:灰色部隊邊佑錫陳俊甫六四事件欧洲冠军联赛天之驕女但願人長久 (電影)三体 (小说)余香凝鄭威濤宁安如梦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葬送的芙莉蓮幕府將軍 (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