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

中国四川省广安市下辖的县

鄰水县位于四川省东部,亦書作隣水縣潾水縣 ,位于四川盆地東部,華鎣山東麓。三山兩漕地勢緊要[1],首連尾接巴渝[2],三山橫亘,二水夾流,五華鄰谷,介在東南,海寶崑樓,聳於西北,洵果郡之要區,實西川之岩邑[1]

邻水县
鄰水縣輿地圖
鄰水縣輿地圖

邻水县的地理位置
坐标:30°20′02″N 106°55′49″E / 30.33385°N 106.93026°E / 30.33385; 106.93026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四川省
面积
 • 总计1,907.41 平方公里(736.46 平方英里)
人口(2010)
 • 總計704,695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638500
行政区划代码511623
鄰水縣的地理位置
鄰水縣銀鼎山

東與墊江縣,南與重庆市長壽區北碚区,西與重庆市合川区,西南与重庆市渝北区,西北與岳池縣,北與廣安市广安区,東北與大竹縣共七縣接壤。原屬順慶府(今南充市)、達縣地區(今达州市),目前隶属于广安市,是四川省距离重庆市主城区两江新区最近的县城。

地理

四川省最低海拔188公尺,位於鄰水縣御臨鎮文武村[3]

疆域四至[4]

鄰水縣距离京城(今北京市)五千二百一十里(約2505公里),距省城(今成都市)九百三十里(約465公里),距府城順慶府(今南充市)三百二十里(約160公里)。東西廣一百三十里(約65公里),南北袤(約90公里)。縣域面積據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土地清丈結果,為977563.26畝,田類為217522.77畝,餘則為林地荒山等。[5]

  • 縣城東距墊江縣(今重慶市墊江縣)風門舖界100里(約50公里)
  • 縣城南距長壽縣(今重慶市長壽區)五華嶺界90里(約45公里)
  • 縣城西距合州(今重慶市合川區華銀山頂界50里(約45公里)(乾隆十二年,四縣共管的寶鼎劃與岳池縣專管。1953年11月9日,合川縣第十二區的慶合、新合二鄉劃歸岳池縣,故後鄰水縣已不與合川交界)
  • 縣城西南距巴縣(今重慶市渝北區)大面坡界90里(約45公里)
  • 縣城西北距岳池縣西山嶺界80里(約40公里)
  • 縣城北距廣安州(今廣安區)西山凌云舖界30里(約15公里)
  • 縣城東北距大竹縣大道云池舖界50里(約25公里)[6]
    • 據民國十七年《續修大竹縣志》:正南向丙方行150里至張家場又5里至五里壩交鄰水興仁場界,由界首至興仁場15里;次南向坤方行120里至柑子舖又19里至白果塘交鄰水界,由界首至鄰水縣治60里;西南向坤方行90里至歐家場拱橋交鄰水界,由界首半里交鄰水普興場[7]

縣境的變更[8]

鄰水縣在江北縣隆盛場(今重慶市渝北區大盛鎮隆盛村)附近的飛地
  • 民國初年,鄰水縣鄰山鄉一甲(涂家灣)劃歸大竹縣楊通鄉。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將距幺灘以南90餘里的"皂角渠"劃予江北縣
  • 民國二十四年,鄰水縣柑子鄉沙壩溝以西的大竹縣飛地劃入鄰水縣。
  •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鄰水縣普興鄉鹽店一帶劃歸大竹縣文星鄉,後屬楊通鄉。
  •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月,鄰水縣民治鄉蔡家壩(今姚市天陡村),李家壩(今鄰水縣甘家橋村)劃歸大竹縣歐家鄉。
  •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大竹縣古家聯保的半個保劃劃歸鄰水縣三古鄉(古家鄉)[9]。同年,太和鄉的1保5甲劃歸鄰水縣太和鄉。
  •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大竹縣歐家鄉胡家灣一帶(鄰水縣柑子斷石橋村)劃歸鄰水普新鄉
  •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大竹縣歐家鄉李家壩劃還鄰水縣普新鄉。
  • 1951年6月,大竹縣神合鄉3保與附5保劃歸鄰水縣三古鄉(即今雙鳳,鏵尖二村)。
  • 1953年2月2日,鄰水縣第四區高興鄉第五村(大面村)全部劃歸江北縣第十三區茨竹、中興分管。[10]
  • 1953年5月26日,鄰水縣御臨鄉第十村的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6個鄰劃歸長壽縣稱沱鄉,御臨鄉第七村三鄰車家灣、何家灣共13戶劃歸長壽縣萬通鄉(萬順鄉第七村)。[11]
  • 1954年3月9日,鄰水縣所轄的稱沱鄉[12]全部劃歸長壽縣第七區,命名草堰鄉[13];長壽縣黎礄鄉全部、萬順鄉第十四,十五、十六村及花坪鄉十七村與東風鄉第十村的半個小組(王家小沖)劃歸鄰水縣。[14]
  • 1998年,鄰水縣華鎣鄉寶鼎橫路以上面積約70畝劃給華鎣市。

插花地:鄰水縣域北端與大竹縣接壤線曲折,兩縣交叉屬地較多。至今小者幾分幾畝,大者數十畝,整個村民組以上的插花地有5處。鄰水新鎮鄉仙石村1個組及護鄰鄉銀燕村1個組,崗家橋村7個組、灌坪村1個組的田土分別插入大竹縣文星鄉、四合鄉,張家鄉境內。大竹縣張家鄉春風村1個組的田土在鄰水護鄰鄉灌坪村境內。

河流

全縣共有溪河107條,均屬長江水系。幹流大洪河、御臨河由東北向西南流,發源於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的溪流分別與之匯合,呈樹枝狀分布。

  • 大洪河:《四川通志》稱東溪,《輿地紀勝》稱大鄰水,鄰水舊縣誌稱東河。發源於大竹縣八渡鄉張家寨,於護鄰鄉入境,流經11個鄉,至黎家鄉青桐林入長壽縣界,在江北縣中坪鄉江口匯入御臨河,南至太洪崗注入長江。境內流長65.4公里。
  • 芭蕉河(御臨河):《輿地紀勝》稱小鄰水,鄰水舊縣誌稱西河。發源於大竹縣清水鄉雲霧山天池,自鄰水縣太和鄉入境,稱“芭蕉河”,沿西槽槽谷南流至子中鄉西落灘,橫切銅鑼山,至么灘場接納白水河(即中河),始稱御臨河,至江北縣中坪鄉江口接納大洪河,經太洪崗注入長江。傳說明初建文帝曾隱跡於善慶里,故名御臨河。境內流長100.5公里。主要支流白水河發源於萬峰山東南.南置么灘場入御臨河,全長59.8公里[15]

歷史沿革[16]

置縣前[17]

置縣後

  • 宋仁宗皇祐三年三月丙子(1051年5月8日),置渠州鄰水縣榮支鎮捉賊巡檢[18]
  • 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1148年6月16日),添置鄰水縣主簿一員[19]
  • 明憲宗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設四川鄰水等四縣,鄰水縣順慶府樂至縣潼川州東鄉縣夔州府資陽縣成都府。時逆賊趙鐸既剿滅,鎮守、巡撫等官言:「古有此四縣,俱要害之地,先年廢革,請因其故址,復置縣設官,以撫治人民。」從之。[20]
  • 成化十一年六月壬午,增設鄰水縣主簿一員專理糧儲兼捕盜賊[21]

順慶府通判

  • 雍正十一年冬十月初七日乙卯(1733年11月13日),移順慶府通判駐鄰水縣豐和場[22]

風俗

明代的《鄰水縣誌》說鄰水的風俗是『民坐質直、士氣勇徤』[23]

大事紀

  •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正月十九日,四川鄰水縣天鼓鳴,白虹纏日,隕石一[24]
  • 明熹宗天啟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蜀省素多盜,而交界尤甚,大竹鄰水之間地名霸王鎮者,界居四縣,地分兩府,亡賴往往團聚其間,焚刼拒捕,無所不至,唐時設有鄰山縣,國朝置一廵簡司彈壓無聞。雈苻日甚,謂宜設一府佐駐劄其地,專司捕務,而以千夫長統兵佐之此鎮緝之,當議也[25]

鄰水縣、鄰山縣、大竹縣沿革關係列表[26]

鄰水縣、鄰山縣、大竹縣沿革關係列表
朝代年份鄰水縣屬州郡府鄰山縣屬州郡府大竹縣屬州郡府事件備註
南朝武帝大同三年(537年)鄰州鄰州始置鄰水縣鄰山縣,並屬鄰州南北朝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北朝後魏廢帝年間(551年-554年 )渠州鄰山郡渠州鄰山郡降鄰州為鄰山郡,屬渠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渠州[27]廢鄰山郡,由渠州直轄,又併鄰山縣入鄰水縣,屬渠州開皇三年起實行州、縣二級制[28]
義寧元年(617年)鄰州改屬鄰州[29]大業三年改州為郡,恢復郡、縣二級制[30]
武德元年(618年)鄰州[31][32]分鄰水縣復置鄰山縣[29]
武德三年(620年)渠州鄰州鄰水縣還屬渠州[29]
武德八年(625年)渠州渠州廢鄰州,鄰山縣亦屬渠州[29]
久視元年(700年)渠州渠州蓬州咸安郡宕渠縣之東界置大竹縣,屬蓬州
天寶鄰山郡鄰山郡蓬州以渠州為鄰山郡
至德二載(757年)[33]鄰山郡鄰山郡鄰山郡大竹縣,割屬鄰山郡
乾元渠州渠州渠州鄰山郡復為渠州
寶曆元年(825年)渠州鄰水縣及大竹縣皆省入鄰山縣[34]
大中渠州渠州復置鄰水縣
五代十國前蜀鄰州鄰州鄰州復置鄰州,並復置大竹縣,與鄰水縣俱屬鄰州。
渠州[35]渠州廢鄰州
乾德三年(965年)渠州渠州鄰山縣移治故鄰州城
乾德四年(966年)渠州渠州渠州鄰水縣治移治崑樓鎮即岳池溪故城
至道二年(996年)渠州渠州大竹縣併入鄰山縣
大中年間渠州渠州渠州復置大竹縣
景祐三年(1036年)渠州渠州大竹縣省入流江縣[36]
紹興三年(1133年)渠州渠州渠州復置大竹縣或作二年復置大竹縣
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渠州渠州順慶府果州升順慶府
至元二十年(1283年)渠州[37]鄰水縣省入大竹縣,改縣治為鄰水鎮,鄰山縣亦省入大竹縣。
明憲宗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順慶府[38]順慶府復置鄰水縣,移縣治於故城西即今縣治。
大清順治六年十二月己酉(1650年1月26日)[39]順慶府[40]順慶府清軍攻克鄰水、大竹二縣。
嘉慶十九年順慶府綏定府嘉慶十九年以渠縣、大竹縣往屬綏定府
中華民國1935年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川政統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2月6日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50軍[41]進入鄰水縣。1949年12月21日,成立鄰水縣人民政府
1950年1月8日川東行政公署成立川東行政公署區
1950年大竹專區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更名大竹專區
1953年3月10日達縣專區大竹專區撤銷,原大竹專區所屬大竹縣、渠縣、鄰水3縣劃入達縣專區
1968年9月達縣地區達縣專區改稱達縣地區
1993年7月2日廣安地區劃歸廣安地區
1998年7月31日廣安市廣安地區改稱廣安市

行政区划

唐宋元明清

  • 據《元豐九域志》載,唐代宋代鄰水有二鄉(另本作三鄉)十鎮,即鄰水、太平、榮支、長樂、凛圖、廉井、合祿、龍會、樂游、安仁一十鎮[42]。南宋時有德游鄉[43]
  • 至元二十年(1283年),鄰水縣省入大竹縣
  • 明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復設鄰水縣。鄰水分4鄉,編戶16里(萬曆總志17里[44])。明末戰亂,鄉里俱廢。
    • 東為鄰山鄉,轄鄰山、新民、石船、嘉會4里。
    • 南為隆安鄉,轄隆安、永寧、善慶、德豐4里。
    • 西為懷遠鄉.轄豐樂、豐禾、袁市、長壽4里。
    • 北為復興鄉,轄復興、太安、荊山、會賢4里。
  • 清初.鄰水人煙稀少,僅編2里(上曰鄰山里\下曰石船里)5鄉。每鄉2甲,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里。
    • 東北為太安鄉,接大竹縣界。
    • 東為鄰山鄉,接墊江縣境。
    • 南為懷遠鄉,接長壽縣界。
    • 西為善慶鄉,接巴縣境。
    • 北為復興鄉,接廣安縣界。
    • 道光十四年(1834年),全縣有5鄉36場:冷家渡、大坪場、柳塘場、石稻場、八耳灘、興仁場、石龍場、王家場、復盛場、板橋場、梁家場、袁市場、豐禾場、九龍場、龍橋場、雙河場、乾冬壩、九峰寺、腰灘場、牟家坪、合流水、罈子壩、高灘場、觀音橋、柑子舖、龍安場、古家場、石子灘、金坪場、大石橋、普興場、仁和場(半屬長壽)、稱沱場(半屬長壽)、菁崗場、金埡場、普安場。
    • 道光後廢菁崗、大坪、普安3場,並陸續增設永興、福星、太和、同樂、興隆、護鄰、十合、同心、新鎮鋪、三教堂等10場.全縣共5鄉43場。
    • 光緒初年,增設長安橋、七孔溪、張家河、沙灘橋、八角嘴5場,全縣共5鄉48場。時鄉政權以團練的形式軍政合一,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團,團設團總。
    •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廢長安橋、七孔溪、張家河、沙灘橋、八角嘴5場,增設高峰場,全縣共5鄉44場。


中華民國

  • 民國4年(1915年),因地方不靖,設5個保衛區,以維持治安。鄉以下10戶為1牌,10牌為1甲,5甲為1保。增設城廂、東附城、南附城、西附城、北附城、民治等6鄉,廢高峰鄉,全縣共49鄉。
    • 第一保衛區 轄城廂、東附城、南附城、西附城、北附城鄉。,
    • 第二保衛區 轄金埡、永興(駐古路口)、石稻、興仁、石滓(原石子灘)、八耳(原八耳灘)、復盛、三教(原三教堂)、古家、王家、石龍、十合(駐石合場、今石永鄉境內)、護鄰、同心(原大石橋)、柳塘、荊坪(原金坪)、雙河鄉。
    • 第三保衛區 轄板橋、梁家、袁市、豐禾、福星(駐長灘)、九龍、雙龍(原龍橋)、幺灘(原腰灘)、稱沱、人和(原仁和,駐黎家橋)、大石鄉。
    • 第四保衛區 轄牟家(原牟家坪)、合流(原合流水)、豐樂(原干冬壩)、九峰(原九峰寺)、罈子(原罈子壩)、同樂、高灘、興隆鄉。
    • 第五保衛區 轄冷家(原冷家渡)、觀音、柑子、龍安、普新(原普興)、太和、新鎮、民治(駐九龍寨,今大竹縣楊通鄉民治村)鄉。
  • 民國六年(1917年),將5個保衛區劃為6個區。
  • 民國十八年(1929年),城廂改稱治城,全縣仍轄6區49鄉。
  • 民國十九年(1920年),鄉改稱鄉公所,治城改為鼎屏鎮,東附城改為延聖鄉,南附城改為解慍鄉,西附城改為挹爽鄉,北附城改為拱極鄉。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1日,將6個區合併為3個區,49個鄉(鎮)合併為43個鄉(鎮)聯保辦公處,各鄉(鎮)聯保辦公處設聯保主任。鄉以下每10戶編為1甲,每10甲編為1保。
    • 第一區署(駐龍安場) 轄新民(新鎮、民治)、普太(普新、太和)、柑子、龍安、復興(原冷家)、觀音、菁拱(原拱極)、延聖、金埡、解慍、挹爽、板橋、牟家、鼎屏鎮14個鄉(鎮)。
    • 第二區署(駐石稻場) 轄石稻鎮、石龍(石龍、同心)、王家鎮、三教、古家、護鄰、興仁、石滓、柳塘、八耳、復盛、豐禾鎮、大石、福星、袁市鎮、雙河、荊坪、永興18個鄉(鎮)。
    • 第三區署(駐幺灘)轄合豐(合流、豐樂)、罈同鎮(罈子、同樂)、高灘鎮、九峰、梁家、雙龍、人高(人和及原高峰)、幺灘鎮、稱沱、興隆、九龍鎮等11個鄉(鎮)。
  •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1日,按《縣各級組織法綱要》及《補充注意事項》的規定,實行新縣制。4月,改3個區為4個區。6月1日撤銷鄉(鎮)聯保辦公處,置鄉(鎮)公所,設鄉(鎮)長。將43個聯保辦公處合併為22個鄉(鎮)公所,並調整插花飛地,將原民治鄉劃入大竹縣
    • 一區轄鼎屏鎮、延金鄉(延聖、金埡)、挹解鄉(挹爽、解慍)、龍柑鄉(龍安、柑子)、普新鄉(普新、太和及原新鎮)、觀復鄉(觀音、復興)。
    • 二區轄石永鄉(石稻、永興)、石柳鄉(石滓、柳塘)、四興鎮(石龍、三古、王家)、護興鄉(護鄰、興仁)、雙荊鄉(雙河、荊坪)。
    • 三區轄豐福鄉(豐禾、福星)、復耳鄉(復盛、八耳)、袁雙鎮(袁市、雙龍)、人大鄉(人和、大石)、九龍鎮。
    • 四區轄罈同鎮、合豐鄉、牟家鄉、御臨鄉(幺灘、九峰)、粱板鄉(梁家、板橋)、高興鄉(高灘、興隆)。
  •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6日,按《鄉鎮組織法暫行條例》規定,全縣劃為6個區,35個鄉(鎮)公所,464保,4502甲。此行政區劃,沿至民國38年(1949年)末。
    • 一區轄鼎屏鎮(12保、114甲)、菁拱鄉(15保、126甲)、延金鄉(21保、210甲)、解慍鄉(17保、174甲)、挹爽鄉(19保、190甲)。
    • 二區轄石永鄉(14保、140甲)、護鄰鄉(6保、56甲)、興仁鄉(12保、121甲)、王家鄉(11保、98甲)、三古鄉(8保、81甲)、同石鄉(6保、62甲)、柳塘鄉(10保、102甲)、石滓鄉(7保、60甲)、荊坪鄉(11保、114甲)。
    • 三區轄雙河鄉(10保、101甲)、豐禾鄉(24保、241甲)、福星鄉(6保、61甲)、復盛鄉(13保、131甲)、八耳鄉(11保、102甲)、袁市鄉(17保、170甲)。
    • 四區轄雙龍鄉(12保、110甲)、人大鄉(10保:90甲)、九龍鄉(21保、209甲)、御臨鄉(13保、128甲)、九峰鄉(8保、80甲)、梁板鄉(12保、115甲)。
    • 五區轄牟家鄉(13保、134甲)、合豐鄉(11保、134甲)、罈同鄉(24保、231甲)、高興鄉(16保、156甲)。
    • 六區轄觀音鄉(19保、124甲)、復興鄉(10保、I00甲)、龍安鄉(10保、115甲)、柑子鄉(12保、118甲)、普新鄉(23保、204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鄰水縣人民政府成立後,即著手建立區鄉人民政權,將全縣劃為5個區、35個鄉。開初,各區區名都是以所在地名稱呼。1950年7月,縣人民政府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命令,為求全國一致起見,各區名稱均依數字排列。1950年代初,縣行政區劃幾經變動,最多時,全縣劃為12個區、96個鄉(鎮)。1956年1月後,縣人委決定以各區所在地的地名為區名後,全縣行政區劃才基本得以穩定。到1967年3月,全縣轄有柑子、城北、城南、合流、罈同、九龍、袁市、豐禾、石永、興仁、鼎屏(城關)11個區(鎮)和54個鄉(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初期.鄰水縣各區、社政權組織尚能堅持工作。1967年上海「一月風暴」後,在縣委、縣府領導被奪權、工作部門受到衝擊的同時.各區、公社政權組織也受到衝擊,領導成員被批鬥、「靠邊站」,工作無法開展。3月.各區、社在縣武裝部的指導和同級武裝部的主持下.分別成立了生產辦公室,這些臨時組織都取代了同級政權組織的職能。1968年1月至1969年底,經達縣地革委和鄰水縣人武部黨委批准,各區革命領導小組和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先後成立.行使區、公社的黨、政大權,實行「一元化」領導。與此同時,在破「四舊」立「四新」中.全縣有3個區、28個人民公社更名。縣革委轄10個區革組、1個鎮革委、54個人民公社革委。粉碎「四人幫」後,鄰水縣人民政府(縣革委會)下屬區、鎮、鄉組織在建置和稱謂上均發生了變化。1978年5月.經地委批准,撤銷各區革組,建立區公所。1980年7月,縣委決定撤銷各人民公社革委會,建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1年12月,為使一個地區內的公社不重名,全縣有復興、觀音、板橋、紅岩、同樂、白果、人和、雙龍、雙河、罐子、大石、石橋等12個公社更名。1983年7月,牟家公社作為全縣社改鄉的試點公社,首先撤銷管委會,建立牟家鄉人民政府。1984年1月,全縣各公社管委會均改為鄉人民政府,並設鄉長、副鄉長負責。1985年8月,改九龍、豐禾鄉人民政府為鎮人民政府,設鎮長、副鎮長負責。從這時起到1987年11月,鄰水縣人民政府管轄有10個區公所,1個區級鎮政府,52個鄉政府。2個鄉級鎮政府,計65個下屬政權組織[45]

  • 1949年12月21日,成立鄰水縣人民政府,轄5個區人民政府,35個鄉(鎮)公所。
  • 1950年2月,將九龍、石永兩區分為九龍、豐禾、興仁3個區,撤銷石永區。
  • 1950年4月21日,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7月30日,縣人民政府按川東行署區行署關於改地名區為序數排列的規定,將鼎屏區改為第一區,罈同區改為第二區,九龍區改為第三區,豐禾區改為第四區,興仁區改為第五區,柑子區改為第六區。10月,改保為村,改甲為鄰。
  • 1951年6月9日,重新調整原有區鄉,全縣劃為10區1鎮34鄉。
  • 1951年7月,鄉(鎮)公所改為鄉(鎮)人民政府。
  • 1952年7月17日,將10區1鎮調整為12個區。1953年2月2日,高興鄉大面村被劃入江北縣中心、茨竹兩鄉[46]
  • 1953年4月24日,將原有34個鄉劃為62個鄉。
  • 1953年9月4日,增劃30個鄉和1個鎮,全縣共有92個鄉和1個鎮。11月26日,七星鄉改名石鼓鄉。
  • 1953年底至1954年2月,先後將縣內各鄉(鎮)人民政府改為鄉(鎮)人民政府委員會。
  • 1954年3月9日,省府通知,長壽縣黎橋鄉劃入鄰水縣,鄰水縣稱沱鄉劃入長壽縣。6月,第六區增設騎龍鄉,第七區增設沙石鄉,第八區增設建鹿鄉。全縣共96鄉。
  • 1955年3月5日,撤銷第五區;改第十一區第五區;將原第五區的九峰鄉劃入第三區,其餘風埡、石埡、冷水、白池、響水鄉和幺灘鎮劃入第六區第六區的黃陵、雙龍鄉劃入第七區
  • 1956年1月6日,撤銷第二區第七區。24日,將序數排列區名改為地名區名,全縣共9個區;將原96個鄉(鎮)並為50個鄉(含城南、袁市2個縣直屬鄉),4月30日,城關區改為城關鎮。年底,改鄉(鎮)人民政府委員會為鄉(鎮)人民委員會。。
  •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村改為生產管理區,下為生產隊。
  • 1961年8月,將生產管理區改為生產大隊。同年11月,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由生產大隊下放到生產隊。
    • 11月27日,析城北區的解慍、梁板、西天3個公社,連同縣直屬城南公社新置城南區,按習慣順序列於城北區後;
    • 析豐禾區雙河公社、九龍區雙龍公社,連同縣直屬袁市公社新置袁市區,按習慣順序列於九龍區之後。
  • 1962年1月23日,析袁市公社置關河公社。
  • 1963年5月25日,析幺灘公社置雷公公社.析九龍公社置新合、石鼓公社。至此,全縣共10區、1鎮、54個公社。
  • 1965年7月25日,改王家公社為川心公社。
  • 1967年1月9日,以破「四舊」為由,將25個公社名稱更名
    • 25個公社更名對照表
原名太和龍安觀音長安西天梁板解慍牟家甘壩子中石鼓新合雷公人和關河雙龍復盛八耳建鹿罐子古路石滓三古川心護鄰
更名普新四新五星長征建設曙光前進光輝高東勝利新華星火火炬洪河英雄先進紅衛五一光明東方紅民主上游紅光立新前鋒
  • 1967年7月26日,九龍區改為東升區,九龍公社改為東升公社;袁市區改為向陽區,袁市公社改為向陽公社;興仁區改為春雷區,興仁公社改為春雷公社。
  • 1968年8月至1969年10月,全縣54個人民公社和城關鎮建立公社(鎮)革命委員會。1969年12月成立10個區革命領導小組。
  • 1973年1月15日,將破「四舊」中更改的區、社名稱,一律恢復原名。5月12日,合豐公社改為合流公社,川心公社改為王家公社,梁板公社改為板橋公社。
  • 1980年6月1日,撤銷區革命領導小組,恢復區公所。7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
  • 1981年8月,城關鎮革命委員會改為城關鎮人民政府。12月14日,對12個公社1個鎮更名。
    • 地名普查公社(鎮)更名對照表
原名復興觀音板橋紅岩同樂白果人和雙河雙龍罐子大石石橋城關鎮
更名冷家觀音橋梁板四海椿木黑灘黎家兩河龍橋風洞涼山高石鼎屏鎮
  • 1984年1月25日,縣內54個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 1985年8月12日,豐禾鄉、九龍鄉分別改為鎮。全縣共轄10個區、3個鎮、52個鄉。
  • 1991年6月11日,將城北鄉灌溝村全村6個組和雙井村1、8組,延勝鄉延勝村2、5、6組,城南鄉蔬菜村(三合村)全村12個組和紅店村1組,文星村1、3、6組,劃歸鼎屏鎮,分別設立東外、南外、灌溝、北外村。
  • 1993年12月,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鄰水縣調整區、鄉、鎮建制的批覆》,鄰水縣撤銷柑子、城北、城南、合流、罈同、九龍、袁市、豐禾、石永、興仁等10個區公所;撤銷延勝、解慍、黑灘、七孔、新合、雷公、石鼓、建鹿、風洞、高石、柑子、城南、城北、合流、罈同、高灘、么灘、袁市、石永、興仁、王家、觀音橋、八耳、牟家、龍安25個鄉;新建柑子、城北、城南、合流、罈同、高灘、么灘、袁市、石永、興仁、王家、觀音橋、八耳、牟家、龍安15個鎮。新建柑子鎮,鎮人民政府駐柑子鋪,轄原柑子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城北鎮,鎮人民政府駐趙家橋,轄原城北、延勝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城南鎮,鎮人民政府駐大佛寺,轄原城南、解慍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合流鎮,鎮人民政府駐合流場,轄原合流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高灘鎮,鎮人民政府駐高灘場,轄原高灘、七孔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罈同鎮,鎮人民政府駐罈子壩,轄原罈同、黑灘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么灘鎮,鎮人民政府駐么灘場,轄原么灘、雷公鄉所屬行政區域;新建袁市鎮,鎮人民政府駐袁市場,轄原袁市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石永鎮,鎮人民政府駐石稻場,轄原石永鄉的行政區域;新建興仁鎮,人民政府駐興仁場,轄原興仁鄉的行政區域;新建王家鎮,鎮人民政府駐王家場,轄原王家、高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觀音橋鎮,鎮人民政府駐觀音橋,轄原觀音橋鄉所屬行政區域;新建八耳鎮,鎮人民政府駐八耳灘,轄原八耳、風洞鄉所屬的行政區城;新建牟家鎮,鎮人民政府駐牟家場,轄原牟家鄉所屬行政區域;新建龍安鎮,鎮人民政府駐龍安場,轄原龍安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擴大鼎屏、九龍、豐禾3個鎮的行政區域;將原城南鄉文星村2組劃歸鼎屏鎮管轄,將原新合、石鼓鄉劃歸九龍鎮管轄,將原建鹿鄉劃歸豐禾鎮管轄。保留新鎮、太和、冷家、長安、甘壩、西天、椿木、四海、華鎣、子中、風埡、黎家、關河、龍橋、長灘、涼山、柳塘、石滓、古路、荊平、同石、護鄰、梁板、九峰、復盛、三古、兩河27個鄉。
  • 2000年4月,王家鎮應龍村和地龍村合併為雙龍村;撤銷白鶴村、地選村,分別與老街社區、新街社區合併。
  • 2003年,甘壩鄉望月村因地質災害搬遷撤銷。
  • 2004年2月17日,鄰水縣四海鄉政府駐地由大溝村6組遷至大塘村4組[47]
  • 2015年,撤銷石滓鄉、三古鄉,設立石滓鎮、三古鎮[48]
  • 2019年12月11日,撤併鄉鎮,將城南鎮大佛寺社區、三合社區、紅店社區、五岔村、鄭家村、仁合村、破石村、牌坊村、文星村、南埡村、土埡村、石壩村、滑橋村和城北鎮雙井社區、趙家橋社區、景家溝村、白佳村、延勝村、姚家村、東北村、同心村劃歸鼎屏鎮管轄,鼎屏鎮人民政府駐古鄰大道北段115號;撤銷西天鄉,將其劃歸城南鎮管轄。調整後,城南鎮轄原西天鄉和河灣村、新和村、安豐村、沙魚村、磬明村、花石村、芭蕉村、關渡村、高坪村、新安村,城南鎮人民政府駐雲頂街55號;撤銷長安鄉,將其劃歸城北鎮管轄。調整後,城北鎮轄原長安鄉和龍井村、翠柏村、羅解村、青坪村、清河村、馬林村、林場村、平橋村、東鄰村、朱家村、石花村、石埡村、三重堂村、文家坡村、茨竹村、三樹村、子母石村、人民村、小魚灘村、平灘橋村所屬政區域,城北鎮人民政府駐三重堂村五組88號;撤銷甘壩鄉,將其劃歸牟家鎮管轄,牟家鎮人民政府駐樂融街68號;撤銷四海鄉,將其劃歸合流鎮管轄,合流鎮人民政府駐榮興路278號;撤銷九峰鄉和華鎣鄉,將其劃歸罈同鎮管轄,罈同鎮人民政府駐人民南路145號;撤銷子中鄉,將其劃歸高灘鎮管轄,高灘鎮人民政府駐漢渝路456號;撤銷冷家鄉,將其劃歸觀音橋鎮管轄,觀音橋鎮人民政府駐泰安路25號;撤銷龍安鎮,將其劃歸柑子鎮管轄,柑子鎮人民政府駐康寧街南段517號;撤銷護鄰鄉,將其劃歸興仁鎮管轄,興仁鎮人民政府駐河邊街237號;撤銷同石鄉和古路鄉,將其劃歸石永鎮管轄,石永鎮人民政府駐金湖路8號;撤銷柳塘鄉,將其劃歸石滓鎮管轄,石滓鎮人民政府駐河西街84號;撤銷荊坪鄉,將其劃歸兩河鎮管轄,兩河鎮人民政府駐黃桷街15號;撤銷關河鄉和龍橋鄉,將其劃歸袁市鎮管轄,袁市鎮人民政府駐天平丘大街169號;撤銷涼山鄉和長灘鄉,將其劃歸豐禾鎮管轄,豐禾鎮人民政府駐關華街93號;撤銷風埡鄉,將其劃歸九龍鎮管轄,九龍鎮人民政府駐文昌街208號;撤銷新鎮鄉和太和鄉,設立太和鎮,以原新鎮鄉和原太和鄉為太和鎮的行政區域,太和鎮人民政府駐親民路110號;撤銷椿木鄉,設立椿木鎮,以原椿木鄉為椿木鎮的行政區域,椿木鎮人民政府駐黃金扁路6號;撤銷梁板鄉,設立梁板鎮,以原梁板鄉為梁板鎮的行政區域,梁板鎮人民政府駐長宇路3號;撤銷復盛鄉,設立復盛鎮,以原復盛鄉為復盛鎮的行政區域,復盛鎮人民政府駐新盛街1號;撤銷黎家鄉,設立黎家鎮,以原黎家鄉為黎家鎮的行政區域,黎家鎮人民政府駐秀水街1號[49]

邻水县下辖25个[50]鼎屏镇、​城北镇、​城南镇、​柑子镇、​观音桥镇、​牟家镇、​合流镇、​坛同镇、​高滩镇、​九龙镇、​御临镇、​袁市镇、​丰禾镇、​八耳镇、​石永镇、​兴仁镇、​王家镇、​石滓镇、​三古镇、​两河镇、​太和镇、​椿木镇、​梁板镇、​复盛镇黎家镇

人口

公路交通

鐵路(規劃中)

歷史人物及鄉賢

進士[56]

宋代

宋代進士俱不可詳考,嘉靖《四川總志》有嘉定進士袁仲寅為鄰水縣人[57],另縣志列有匡鼎(探花,詳陳退齋考辨)、任璉(淳化三年壬辰科進士)、段全(淳化三年壬辰科進士)、杜濟(景祐元年甲戌科進士)、張儉(景祐元年甲戌科進士)、李迅(慶曆進士)、王槩(慶曆進士)、游泂(治平進士)、雍公說(治平進士 京東制置大使)、楊昉(治平進士)、楊嗣慶(元祐三年戊辰科進士)、李景(元祐進士)、何璵(元祐進士)、楊槩(元祐進士)、唐天民(元祐進士)、楊端(元祐進士 觀文殿大學士)、王壽嵩(元祐進士)、彭震(元祐進士)、彭戢(元祐進士 兩浙提舉)、袁仲廉(元祐進士)、趙復(寶祐四年丙辰科進士)、李㬅、李顒、李人美等進士,《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第三甲第二十三人何性仁,第五甲鉤昌期

明代

按劉文林籍貫當為大竹縣,鄰水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入大竹縣,明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復置。楊純中進士時是成化八年,其時已是鄰水縣,但《大竹縣誌》、《四川通誌》等書仍列入大竹縣,迨因縣初復設,其籍未改也。

進士科第名次簡歷備註
劉文林建文四年壬午科舉人(1402年)
永樂二年甲申科進士(1404年)
三甲第294名東閣太師(據方志記載不確)
楊純彥誠成化四年戊子科舉人(1468年)
成化八年壬辰科進士(1472年)
三甲第151名陝西按察使司副使
楊一鈞秉衡弘治十一年戊午科舉人(1498年)
弘治十五年壬戌科進士(1502年)
二甲第30名戶部郎中、漢中府知府、浙江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副使楊純子
談倫敬仲弘治五年壬子科舉人(1492年)
弘治十五年壬戌科進士(1502年)
二甲第49名廣東潮州府知府
陳魁梅甫嘉靖四年乙酉科舉人(1525年)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進士(1532年)
三甲第50名江西省泰和縣知縣、戶部主事
劉三才汝立中吾萬曆十年壬午科解元(1582年)[58]
萬曆十一年癸未科進士(1583年)
三甲第108名吏部主事
楊繼夔鳴虞萬曆十年壬午科舉人(1582年)
萬曆十七年己丑科進士(1589年)
三甲第206名行人、貴州道監察御史
馮從龍見甫雲衢萬曆二十八年庚子科舉人(1600年)
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科進士(1604年)
三甲第72名陝西左布政使
孔弘頤以貞萬曆二十八年庚子科舉人(1600年)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進士(1607年)
三甲第173名公安縣知縣
甘學闊用廣元宏萬曆四十六年戊午科舉人(1618年)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進士(1619年)
三甲第246名陝西巡撫
楊一儁又起五華天啟七年丁卯科舉人(1627年)
崇禎元年戊辰科進士(1628年)
三甲第58名順天巡撫
張啓忠崇禎十三年庚辰科賜特用出身(1640年)第254名

清代(10人)

進士籍貫科第名次簡歷備註
甘文林筆峰鹿圃豐禾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舉人(1752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進士(1760年)
三甲第93名貴州省平越縣廣東省廣寧縣知縣
馮學颺翊贊桂平九龍乾隆三十年乙酉科舉人(1765年)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進士(1766年)
三甲第137名山東省濟南府德平縣奉天寧海縣知縣、四川潼川府教授
甘家斌福超秩齋、澹園復盛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拔貢科(1789年)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舉人(1792年)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進士(1802年)
三甲第44名庶吉士、刑部陝西司主事、刑部湖廣司主事、漢本堂侍讀學士、光祿寺卿、大理寺卿、巡視濟寧漕務給事中、陝西道監察御史
甘家春位超煦堂復盛乾隆五十九年甲寅科舉人(1794年)
嘉慶七年壬戌科進士(1802年)
三甲第12名歷任元氏縣武清縣獲鹿縣贊皇縣欒城縣井陘縣知縣甘家斌仲兄
楊凝照映藜亦凡(乙帆)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舉人(1846年)
咸豐二年壬子恩科進士(1852年)
三甲第79名戶部江西司主事
屈懷珠星武(星五、星階)高灘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舉人(1844年)
咸豐三年癸丑科進士(1853年)
三甲第13名江西南昌縣貴溪縣崇仁縣新建縣知縣
廖鏡明洞秋興仁咸豐九年己未科舉人(1859年)
同治二年癸亥恩科進士(1863年)
三甲第71名戶部主事、户部郎中
吳飛鳳丹山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武舉人(1873年)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武進士(1874年)
二甲第四名甘肅慶陽營游擊、陝甘督標右營參將
李徵庸特生鐵船柑子同治六年丁卯科帶補同治元年壬戌恩科舉人(1867年)
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1877年)
二甲第13名刑部貴州司主事、廣東惠州府河源縣(捐)、香山縣揭陽縣海陽縣南海縣知縣、山東沂州府水利鹽捕通判、督辦四川礦務商務大臣、南洋考察商务大臣
廖鏡伊伯冶雪門興仁咸豐八年戊午科舉人(1858年)
光緒六年庚辰科進士(1880年)
三甲第178名四川昭化縣教諭貴州天柱縣知縣、改夔州府教授

鄰水縣長官

名胜

  • 卧龍坡,諸葛武侯嘗過此[59]
  • 四川省鄰水縣倒須溝樹蕨保護區,位於鄰水縣八耳鎮明月山系中,是中國最小的自然保護區[60]
  • 华蓥山大峡谷
  • 御临小三峡
  • 汤巴丘

城門

東門南門西門北門
明成化[61]迎陽永寧鎮安安慶
明嘉靖中[62]先春阜民有秋拱極
康熙四十三年[63]發育迎陽〔或通陽〕[64]金馬星拱
乾隆三十年[65]景陽文明金馬星拱

文物

方志

年代書名分卷主修編纂藏處備註
康熙卌六年(1708年)《鄰水縣志》不分卷徐枝芳馮志章、吳存珌中國國家圖書館(孤本)內閣大庫本。2015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國家圖書館藏地方志珍本叢刊》已影印出版
乾隆廿二年(1757年)《鄰水縣志》四卷首一卷陳覲光楊爾式、高繼允故宮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故志002781-002784,四冊,來源:清宮舊藏。2001年海南出版社《故宮珍本叢刊》第220冊四川府州縣志第16冊,2013年故宮出版社《故宮博物院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51冊已兩次影印出版
嘉慶十七年(1812年)《隣水縣志稿》李嘉祐蔣夢蘭不存此志稿見道光元年縣志熊文樓序,即嘉慶修纂通志呈省稿本。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隣水縣志稿》吳秀良蔣夢蘭不存此志稿見道光元年縣志熊文樓序,即吳秀良改訂本。
道光元年(1821年)《鄰水縣志》四卷總裁:廖寅纂修:王尚錦陳嘉謨、李維英、夏貢廷、熊文鳳鄰水縣存卷一[66]四川大學圖書館川大本2009年巴蜀書社《四川大學圖書館館藏珍稀四川地方志叢刊》第4冊已影印出版
道光十四年(1834年)《鄰水縣志》六卷首一卷、六冊總裁:曾燦奎劉光第纂修:甘家斌已知北師大圖書館有十四年刻本
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乙未增修鄰水縣志》六卷首一卷、六冊總裁:曾燦奎劉光第纂修:甘家斌道光十八年增補部分内容版本。1992年巴蜀書社《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61冊及2015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四川歷代方志集成》第二輯第28冊已分別影印出版
光緒卅三年(1907年)《鄰水縣續修志》鄭傑邱錫章四川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1961.7.8沈竹群傳抄本,11997字,計6.60元)鈔本。1992年巴蜀書社《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61冊及2011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14冊已分別影印出版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鄰水縣志》十六卷王搢鄰水縣檔案館(孤本)16卷分裝16冊,其中第10卷藝文志有目無書,第9卷分裝兩冊
民國三十年(1941年)《四川省鄰水縣概況》一卷曾昭常成都市圖書館油印本
民國卅七年(1948年)《鄰水縣志》四十五卷任正格鍾正懋、熊壽祺,蘇雁秋鄰水縣檔案館(孤本)45卷分裝25冊,現遺失3.8.10.11.25冊,計缺六物產志、七人口志、十四軍警志、十五司法志、十六議會志、十八工商志、十九鑛冶志、二十水利志、廿一漁牧志卷、廿二交通志、卌五輿圖共十一卷
1991年《鄰水縣志》769頁四川省鄰水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年《鄰水縣志(1986-2005)》975頁唐時兵、李瑜主編;四川省鄰水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文史出版社

经济

  • 2003年GDP,346500万元
  • 2004年GDP,416346万元
  • 2005年GDP,464220万元
  • 2006年GDP,538700万元
  • 2007年GDP,643900万元
  • 2008年GDP,763400万元
  • 2009年GDP,885600万元
  • 2010年GDP,1060000万元
  • 2011年GDP,1296000万元
  • 2012年GDP,1481700万元
  • 2013年GDP,164.3亿元
  • 2014年GDP,180.7亿元
  • 2015年GDP,197.5亿元
  • 2016年GDP,211.9亿元
  • 2017年GDP,233.1亿元
  • 2018年GDP,249.6亿元
  • 2019年GDP,232.5亿元
  • 2020年GDP,243.3亿元
  • 2021年GDP,264.8亿元
  • 2022年GDP,267.4亿元
  • 2023年GDP,124.9亿元(上半年)

教育

特产

邻水脐橙: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